[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引起普遍重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立刻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讨论。目前,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本文重点对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做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 文化软实力 可行性
作者简介:徐秉鹏(1981-),男,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07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p35-36)随后刘云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章,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是对当前和今后文化软实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进行了总体部署。一些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取得了广泛共识。但由于时间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尤其关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还缺乏系统论述、深入研究。只有对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才能避免盲目性,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才有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本文将对发展文化软实力进行系统论述。
一、硬实力越来越强大,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根据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辨证关系,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物质保障。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先进的民主制度成为世界上软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今天,全球的信息大部分被美国掌握并向全球推广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力量。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文化软实力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中国目前文化软实力还不很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硬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将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国家制定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为文化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规划。在未来五年里主要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重大文化设施,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和重点扶持的社科机构,艺术团体、出版单位。第二,农村文化工程建设,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基础文化建设。第三,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如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等。第四,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如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建设。第五,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创新学术”工程等。第六,重点文物的保护工程,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移植保护、考古工作、文化保护与维修等。第七,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如文化事业建设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及相关优惠政策等12项经济政策。从上面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文化的投入,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都是巨大的,这是过去想做也无法做到的事情。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硬实力的日益增强,必将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发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是比较先进和发达的。到了明末清初,当西方国家开始资本主义萌芽时,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日趋保守和腐朽,腐朽的清王朝仍然做着“天国”的美梦。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后,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破家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进步的中国人开始从文化上进行自我反思,把落后归结为文化的落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
从理论层面上看,学术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比较有影响的如陈立夫著《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传统文化与人文神》、陈来著《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陈江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张家鹏、王祥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李中华著《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董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蔡东洲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赵洪恩,李宝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周昌忠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等著作。这些著作内容丰富,从微观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做了深入细致的介绍。从宏观角度对传统文化的范围、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文化的主体与多元关系等做了深入剖析,详细论述,这些文化研究对于指导中国的文化发展很有指导意义。
从实践角度看,近代中国文化如何发展,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与选择。由于封建集团、官僚主义的腐朽,代表落后生产力,不可能引导中国文化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两面性,革命不够彻底,也不可能引导中国文化发展;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也不可能引导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何去何从?走在艰难的十字路口。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反复实践,找到了科学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文化发展,从此文化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党对文化也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毛泽东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重要论述,1956年2月2日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邓小平也十 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人民要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要成为“四有”干部等一些重要指示。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宣传。针对部队的文化工作邓小平特别强调发挥文艺的宣传工作,鼓舞士兵士气,揭露敌人的阴谋与残暴,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2](p19-20)邓小平曾担任《赤光》、《红星》刊物的编辑工作,对宣传党的思想起着巨大作用。抗战日期更重视宣传的鼓动工作,他说:“运用了各种宣传武器----戏剧、歌曲、壁报、群众大会、小的飞行演讲,个别谈话等等方法,向群众说明目前抗战的形势和生路,揭露敌人的残暴。经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后,民众的抗战热情很快地激发起来,自动加入军队的踊跃,是远远超过强征的效果。” [3](p3)解放以后,邓小平涉及的文化思想更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宣传工作。他指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4](p145)第二,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在1952年9月2日政务院讨论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在这方面的投资就是基本建设的投资。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指出:“学校工作搞不好,关系重大。”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四,对青年给予极大的关怀,并寄予殷切希望。邓小平指出:“新中国的青年,是对社会主义抱有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我们毫无怀疑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将来。”第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指示有关部门要重视文物的保护。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对社会主义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大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做了重点论述,要用科学发展指导文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享有,极大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总之,我国的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与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几代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是分不开的。
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平台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物质财富增加、国家实力都起到巨大作用。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谁拥有更多信息,谁就容易获取财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今天互联网、各种通信设备、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提供方便,也为我们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加大文化宣传和交流。主要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国内看,一方面要向国民宣传国家文化,如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讲《论语》等对于传承中华文化产生良好效果。从国外看,许多外国人对中国还不够了解,我们要利用各种通信技术,宣传中华文化,提高国家形象。当然通信网络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要趋利避害,尽量利用好这个平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四、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发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还很落后,与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无法比较,存在很大差距。集中表现在文化产业还很落后、发展速度慢、效益低下,国际形象有待提高,国民文化素养需要增强,文化体制严重滞后,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文化感染力、民族凝聚力、创造力还需要加强等,这些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步伐。虽然目前还不发达,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发展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二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三是目前还很落后,我们的各级政府,尤其是党中央更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发展的压力才有发展的动力。四是我们还很落后,所以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容易出成果。五是我们可以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少走错路或弯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变不利为有利,将劣势变成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古代和谐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5](p36)刘云山指出:“和谐文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奋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进行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文化和谐发展,只有和谐才能消除对立情绪,才能客观的评价不同文化,避免盲目的肯定和否定;只有和谐才能在横向和纵向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和谐才能更好的实现多方面文化整合,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会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搭建平台。二是文化软实力会增强民族自信心,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建设,挖掘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增强文化活力。[6](p16)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有和谐的理念、和谐的价值观、和谐的办事原则和和谐的处世原则等等,我们所熟悉的“人和”、“祥和”、“和睦”、“和气能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古代和谐文化集中表现在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人自身和谐等方面。
在天人和谐方面,这里的天就是自然,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易经》认为阴阳交易显现的就是事物的整体和谐,阴阳相依相存,相互联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认为天道与人道存在着统一性,天人之间相参、相成、互相渗透和谐统一。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道”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在《道德经》一书中蕴涵丰富的朴素辨证法,事物的对立统一最终达到和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亦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强调人是能够认识自然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
在人际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伦理道德。《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处事方法和方式。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进一步指出人与人之间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指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
在自我和谐方面,古语有云:“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富贵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又反对穷奢极欲,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率,戒之在得。”孔子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把握心态,让自己的心态得到平衡。老子也强调内心和谐,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他又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中国古代禅宗更强调人内心的修炼和自觉,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也就是不一定要去寺庙吃斋念佛,追求心灵觉悟,达到内心和谐即可。古代社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的朝代,这些都是和谐文化的重要体现。以上仅仅是古代和谐文化的一点初步看法,需要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不断吸取、不断学习和教育,为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外部环境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世界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各自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称霸世界。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新的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国家聚变,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呈现向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极化相互制约。美苏争霸,导致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欧盟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其经济、政治、军事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俄罗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丰富的资源、科技实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其大国地位不可忽视;中国经过改30的改革开放,綜合国力日益增强,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盟、东盟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再加上一些新型国家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家的出现,世界出现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这种经济的相互制约造成不可能轻易发动战争。第二,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日益强烈,再加上核武器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第三,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的问题,发展是世界各国的第一要务。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将长期存在,局部冲突和战争仍然存在,但世界的主要矛盾并没有变化,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从国内看,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一方面在国际事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事务,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要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强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国家实力的增强也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我们较少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甚至威胁。
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还比较多,上述只是进行了初步探讨,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10)
[2]石国亮、张晓峰.邓小平的理论世界[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10)
[6]刘小利文化和谐与文化软实力[J]福州党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