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探寻

2009-03-05 03:18赵世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规律变化

赵世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政治体制从高度集权到适度分权。在变革的洪流中,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一定程度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之中。研究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在于揭示社会心理如何影响、作用于大学生,大学生又如何吸收、选择社会心理的影响,为高等学校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心理;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36-03

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的,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心理就是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社会风潮起起落落,社会心理也变迁流转,探究其中的起承转合,对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试图发现其间的联系,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规律。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变迁情况

社会心理是在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表现为情感、习惯、成见、倾向和信念等。社会心理的变迁源于社会存在的改变。

(一)社会历史背景

1976年文革结束,经过了一段“穷过渡”的弯路之后,中国逐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面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从农村起步的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行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恢复与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等,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与此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积累了前所未遇的社会矛盾。80年代后期价格闯关的失败以及随后的严重通货膨胀、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是这些矛盾的爆发。这些问题最终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机构等七个方面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持续近十年的文化研讨热潮。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在中国共产党内产生了不小的震动。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的一页。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渐从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转变为中央集权、地方适度分权的模式,改革干部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经济改革的成果,增强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90年代人文精神的讨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领域,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神舟飞船上天。中国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经济效益、节能环保提高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国人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幅度提高,“三农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6年在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很快。在政治领域,继续推进政治改革的同时,结合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和中国政治体制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国情,对新世纪如何推进政治改革以及政治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思想文化领域,21世纪的最初十年很大程度上延续了90年代的世俗化的进程。令人振奋的奥运会,令人哀恸的汶川地震,乃至正在进行的盛世中华的60周年庆典,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

(二)社会心理状况

在1978—1984年这段时期内,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启动阶段,扬眉吐气,开朗乐观,意气风发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精神面貌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民众普遍体现出期望值过高的心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表现为人们普遍关注个人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强力追求。柳传志、王石等近年来财富论坛的风云人物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价值。

80年代中后期,社会民众的心理突出地表现为徘徊与困惑。尽管人们对改革开放有着普遍的共识和认同,然而实行改革开放毕竟是一场综合性的社会变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根本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结构,引起了整个社会心理的激烈振荡和冲突。80年代后期民众的另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是崇“左”恐右心理。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心理变化的主要趋势与特征表现为:在价值观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利益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在社会心态上,从封闭化走向开放化,从情感化走向理性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21世纪前9年,是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逐渐强大的九年。神舟飞船上天,成功承办奥运,都给国人以自豪的理由。与此同时,这也是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九年,尝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9年。这些都不能不对社会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纠结,以及迷茫困惑到稳定求实的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

在大量查阅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大学生思想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研究。首先从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内均设置三条主线;其次搜集相关数据,一方面整理文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另一方面,统计课题组在2007年东北三省大学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中的数据;最后,利用SPSS等软件描绘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观可以从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认知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经过梳理各种数据,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主流政治观点的认同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对政治的关注度曲折发展;政治认识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

人生观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从人生的目的、人生的追求、达至幸福人生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变化轨迹进行考察。

价值观并非单一结构,本文只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对待职业选择,从时间的维度进行对比,试图揭示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道德观,是对道德准则、道德信念、价值取向、道德选择、道德评价等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本文仅从道德观念(“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原则”),道德判断(“对考试作弊的观点”)以及道德准则(“当他人遇到危难时你是否愿意给予帮助”)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道德观发展轨迹予以考察。

三、社会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规律

探究社会心理的起承转合,对照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二者之间具有如下规律:

(一)大学生思想变化与社会心理的适应性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的社会现实、社会心理情况以及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的描述,可以看出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其思想变化适应了社会心理的变化。

从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看,社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环境因素,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多维性体现在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影响角度的多面性;复杂性体现在影响因素的规范性,影响性质的多重性和影响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性表现在影响因素在空间上没有固定界限,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化是指个体习得独立介入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受教育者年龄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能促使个体迅速地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更好地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大学生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的社会化以及道德社会化等等方面,社会心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入和复杂。从心理学层面讲,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群体中会受到模仿、暗示、感染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倾向于追求时尚,接受舆论。大学生做为非常敏感、有激情又具备一定素质的群体,更容易为社会风潮带动甚至引领风潮。因此,大学生思想变化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具有适应性。

中国的青年知识阶层,从1895年抗议马关条约,1919年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执政府门前“辗转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之中”,到“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到张志新、林昭,到“洒泪祭英杰,扬眉剑出鞘”,到“小平你好”,一直都站在社会风潮的最激烈处。虽然在某一时段后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失语,但大学生依然敏感地接受社会的心理,并适应其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接受社会心理的选择性

社会心理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环境的客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界制约的,任何外界影响因素都必须通过大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因素包括自身的成长经历,已形成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个体的心理因素,如分辨是非的能力、心理倾向的特点和已有观念、习惯的迁移等等。不同的大学生之间思想变化的内在因素差异很大,因此,在社会心理这个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变化受社会心理影响的范围是不同的,不同时代内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具有选择性。

例如,六四事件过后人们的社会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党的领导地位作出了各种评价,但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基本认同的。这当然不能排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教育作用,但也说明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多数成员在大的社会风潮中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

(三)大学生思想变化与社会心理的背离性

总的趋势上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适应了社会心理的变化,这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许多实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然而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轨迹,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有时与社会心理是相背离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世界接轨程度的不断加深,规则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的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也越来越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各项事业逐步步入规范的轨道。遵守规则是大多数人奉行的行为准则,诚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然而我们纵观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变化轨迹,却是与之相悖的。在考试中大部分同学对考试作弊现象表示理解,或偶尔为之,反对和不参与的比例在下降。另外,在求职中为了掩盖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欠缺,以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有些大学生采取造假的做法。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问及“你对求职材料造假的看法”时,11%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45.2%的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太大,不得已而为之,27.9%学生表示不应该,14.8%的学生表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见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与社会心理之间具有背离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他们虽然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丰富,但是社会经验欠缺,眼界不够开阔,注重眼前利益多于长远利益,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多于取得的成绩,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却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却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因此,会出现大学生思想状况背离社会心理的情况。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的教育载体引导当代的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冬岩.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几种倾向[J].松辽学刊,2000,(4).

[3]张敬慈.浅议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4]李宁宁.十年来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概观[J].学海,1994,(6).

[5]宋鹏,陈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4).

责任编辑 王 莉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规律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找规律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喜看猴年新变化
巧解规律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