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勋
《汉语大词典》云:亭是用竹、木、石等材料修建成的开放性小建筑。屋顶一般呈圆形、方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大凡都建在园林中或风景名胜处,供游人眺望、观光和休憩。中国亭文化源远流长,亭类颇多,诸如凉亭、茶亭、邮亭、报亭、对歌亭、弈棋亭等等。
位处长沙市西郊的岳麓山风景区,大小亭台散落其间。吹香亭、自卑亭、风雩亭、爱晚亭、仰云亭、赫曦台、岳王亭、半山亭,余惟情钟务实的自卑亭、超然的爱晚亭与空灵的半山亭。
务实的自卑亭
自卑亭的务实源自其外形与内质。
该亭坐落于岳麓山下岳麓书院东面二百米处,亭为正方形平面布局,传统砖木框架结构,四面为土质筑墙,重檐歇山顶,东西向开门。从稍远处看,青色的檐瓦、灰色的筑墙、玄色的拱门总给人一种质朴与务实之感。
初闻自卑亭名者,易心生疑窦。就像一些外地游客对悬挂于岳麓书院大门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口吐嗔言:湖南诚然人才济济,可中国之大,未免有点夜郎狂妄。原来诸君把本为无实义的语气助词“惟”字当成了“惟有”之解。同样,若要消除初闻者的疑窦,得从自卑亭创建者取名说起。
亭之命名者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三百多年前,他受巡抚丁思孔委托修复岳麓书院。看到朱熹主持书院时曾在后山建有二亭,稍上名“道中庸”,更上曰“极高明”,取名均出自《中庸》的哲学观点,到清时已毁圮。赵宁顺其高低层级之意,遂在旧址上重建二亭,后用工程余款修建了这座“自卑亭”,以供自湘江之滨前往岳麓书院的游人中途休息避风之用。
“自卑”一词,亦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迩”,近也。“卑”,低也。意即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须从低处开始。《尚书·太甲下》也有类似的说法:“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这里的“自”均是“从”之意。追溯历史,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子《道德经》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篇》中也告诫世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千古训诫无不说明道德的修养、学业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自卑”务实精神的激励下,昔日莘莘学子扪心自问,蓄势敛气,志存高远,潜心研究,从而铸就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美名。
超然的爱晚亭
爱晚亭是誉满四海的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名红叶亭,由当时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亲笔题名。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之意,改名爱晚亭。几经重修,清宣统三年(1911)程颂万修葺时,在外檐方石柱上阴刻罗典撰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亭正面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笔走龙蛇,雄浑天成。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批经世之才酝酿与积淀了爱晚亭的超然。
出岳麓书院后门或由南大门进山右行,两山收缩,形成瓶颈。行到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两口池塘碧绿如玉,池塘的尽头就是三面环山的爱晚亭。它身处清风峡,背倚云麓峰,右绕清泉,左环碧障。上传麓山古寺的梵声呗呗,下闻岳麓书院的书声琅琅。东西开阔,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呈凌空欲飞状。若从风水言,爱晚亭尽享天时地利人和,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古城长沙的一张人文地理名片。
爱晚亭涵养与见证了一批“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之才。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特别是清朝以来成为集成儒家学说的教育重镇,培养了约一万七千多名学子,其中陶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更是中国近代史的显赫人物。
空灵的半山亭
半山亭悠然生长于岳麓山半山腰,它铅华洗尽后的真淳与“半”字诗取名散发出的空灵气韵令人回味。
半山亭是一座六方形凉亭,简约而不简单。没有飞檐翘角、金柱丹漆的华丽典雅,仅有环亭四周条形长凳供游人上山稍驻歇息。关于它的取名源自民间一段趣闻。据传很早以前此地为半云庵所在,为上下山必经之路,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在此歇脚。当时,有一位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云:“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嶔。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看罢听罢,让人嗟叹古麓山寺佛家弟子不俗的文化素养。只要稍加静心品赏,无论形式抑或内容都给你无尽遐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空灵之美。
此诗兼具道家的逍遥、佛家的大度、儒家的进取。“半”字既有道家阴阳太极的玄妙与深远,又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与婉约。“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映衬出烧火僧的豁达与乐观。“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让都市人艳羡出家人诗意的栖居。全诗都凸显了创作者的才情与勤勉。
半云庵虽已久圯,而“半”字诗却流传至今,给人们增添游兴。若某日午后登山疲乏择此亭歇息,和着拂面的凉风,念叨着此诗,一种清新空灵、透明澄澈之感就会萦绕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