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婴幼儿腹泻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多见于<3岁婴幼儿,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病原体属肠道内感染时,在大城市以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发病率最高,农村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感染占首位,肠道外感染是由于其他系统炎症引起的症状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气候变化引起。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肠道外感染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也可由轻型转变而来,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伴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治疗原则是调整和早期减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以1岁10 kg体重婴儿为例。
轻型腹泻
处方
说明轻型腹泻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无明显全身不适及脱水征。病毒性肠炎、非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多属自限性疾病,支持疗法多可自愈,一般不必使用或不必长期使用抗生素。氨苄西林是用以治疗或预防可能同时合并的细菌感染,疗程5天,也可口服小檗碱片,10 mg/(kg·日)或呋喃唑酮(痢特灵)片,10mg/(kg·日)等。
饮食疗法能明显促进腹泻好转。腹泻明显者应使消化道适当休息,将患儿饮食量减至平时半量,4~6小时1次,重型者6~12小时1次,此期间可口服补液盐,恢复进食时可从米汤、稀藕粉等开始,奶量及蔗糖的量由少到多、由稀到浓,逐步增加。不可禁食太久,一般48小时后给予足够热量,5天恢复正常饮食。不必常规使用止泻剂。
口服补液盐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的胃肠道外液体疗法,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儿。配方组成: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溶于1000m1水中。第1日补盐液量:轻度脱水50~60ml/kg,4小时内服完;中度脱水70~100 ml/kg,4~6小时内服完。补盐液为213张液体,实际应用时可用30 g米粉或淀粉代替葡萄糖。
腹泻后进食量减少导致体内维生素缺乏或减少,应补充复方维生素B或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注,1次/日,连用3~5天。
频繁腹泻时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臀部皮肤糜烂者可外擦20%鞣酸软膏或凡士林。
重型腹泻(重度等渗性脱水)
处方
说明肠道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氨苄西林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一般对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敏感,也可选用小檗碱、呋喃唑酮或新霉素等药物口服。若发生肠道菌群紊乱,应停用抗生素,补给乳酶生,扶持正常肠道茵群。
液体疗法在腹泻中占重要位置,根据脱水性质、程度及是否伴有低钾、低钙、低镁血症等进行合理配方。第1个24小时:①定性:等渗性脱水用1/2张液体,高渗性脱水用1/3张液体,低渗性脱水用2/3张液体;②定量:轻度脱水补液量每日90~120 ml/kg,中度脱水每日120~150 ml/kg,重度脱水每日150~180 ml/kg;③定速:轻、中度脱水全天液量24小时内均匀滴入,重度脱水在前30~60分钟用2:1溶液(即2份生理盐水+1份1.4%碳酸氢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20 ml/kg快速静滴扩容,总液量的50%(包括扩容量)在前8~12小时内滴入(速度每小时10 ml/kg),后50%在余下的12~16小时内均匀滴入(速度每小时5 ml/kg)。
经过第1天的补液,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基本纠正,第2天主要是起补充生理需要量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一般生理需要量60~80 ml/kg,为1/4~1/5张含钠液体:继续损失量按丢多少补多少、丢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将上述两部分液体加在一起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
代谢性酸中毒在婴幼儿腹泻中较为常见,小婴儿酸中毒多较重,但呼吸代偿功能不好而多不表现呼吸深长的症状,早期不易发现。患儿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为10~20 mol/L,重症可达5~10 mol/L或更低。对于轻、中度酸中毒无须另行纠正,因在输入的液体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待循环和肾功能改善后酸中毒会自行纠正,重度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每次5 ml/kg提高HCO3-5 mmol/L,根据临床表现决定是否再需使用碱性药物及其用量,重度脱水时也可用1.4%碳酸氢钠取代2:1溶液扩容,加快纠正酸中毒。
腹泻患儿均有低钾血症,特别是久泻或营养不良患儿。静脉补钾应在6小时内有尿或见尿后才能进行,一般患儿补氯化钾按3~4 mtool/kg(相当于氯化钾200~300 mg/kg),重症缺钾可增至4~6 mtool/kg(相当于300~450 mg/kg),补钾浓度一般为0.2%(27 mmol/L),最大不超过0.3%(40mol/L),持续静滴时间每天≥8小时,治疗时间4~6天,重症患儿时间还应适当延长。
对于合并营养不良和佝偻病的患儿及早补钙,一般用10%葡萄糖酸钙10 ml缓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5天,个别抽搐患儿在用钙剂后若仍无效,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在测定血清镁后用25%硫酸镁注射液每次0.1 ml/kg深部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经治疗好转、中毒症状消失,但腹泻仍较频繁者可考虑用收敛剂次碳酸铋口服止泻。腹胀者在补钾后一般可好转,必要时肌注新斯的明或肛管排气。明显呕吐者可用胃复安每次0.3~0.5 mg/肌内注射止呕。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者宜输血浆或20%白蛋白每次5~7 ml/kg,间隔2~3天输1次,可用2~4次或进行胃肠道外静脉营养。
中医疗法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经验,将婴幼儿腹泻分为3型。①实热型:治以清热分利、健脾和中。常用药物:藿香9g,葛根3g,木香3g,茯苓9g,泽泻9g,黄连1.5~3g。②虚寒型:治以扶脾助胃,温中固肠。常用药物:肉蔻3g,丁香1.5g,赤石脂9g,莲肉9g,伏龙肝9g。以上两型可随症选加药物:高热加青黛3g,寒水石9g,呕吐加草蔻3g,砂仁1.5g,木香1.5g:肢冷眼凹加官桂1.5~3g:大便次数多加车前子9g,木瓜9g,芡实9g,乌梅9g。③伤食型:治以祛积消食。举例:鸡内金3g,焦山楂9g,茯苓9g,麦芽9g,研为末,每次服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