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仁
近来,我一直在想,我应该提笔为赵伟士先生写点儿什么了。
那是2006年7月,应傅东缨先生之约,我去长白山深处的露水河,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组织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基地校研讨会,领略了教育名师李元昌先生的风采和他的人格魅力。参会期间,听傅东缨先生说了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消息:赵伟士先生突发疾病,连抢救都没有来得及,就辞世了!他说,赵伟士先生退休以后,一天也没有在家闲着,继续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这一天,经过连日紧张劳作的他,在完成了一篇理论文章之后,放下了笔,边站起身往外走边说,完成了,终于完成了,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先生走到室外,刚刚伸拳展臂要活动,便猝然倒地,去了,永远地去了……
我结识赵伟士先生,缘于学习魏书生。其时,先生是著名教育学者、闻名全国的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专家,本人则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学习者、追随者。
那时的我,如同一个“旅游者”,陶醉于魏书生教育天地的迷人景色,万千气象,一路看去,大有目不暇接之感。真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因此,急欲拥有一张“路线图”,找到一块“指路牌”,从而引领自己看清魏书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构和脉络,深刻认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核心、精髓……赵伟士先生的《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书,正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路线图”与“指路牌”。
那是在1993年,一位去东北出差的老师带回来的。当时的心情,真是如获至宝一般。
说实话,从1985年秋天认识魏书生,在他的班里考察学习了一个星期之后,便立即被他超前的教育思想观念、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所折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乃至在平常与教育局的同事、学校的老师随便谈话之时,竟也不知不觉地谈到魏书生。从1985年冬到1990年前后的几年里,我先后在全区大多数中小学介绍过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这一次次的介绍,只是停留在流水账式的叙述自己在盘锦实验中学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点滴的感想和体会。这种浅层次的介绍,正如先生在《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对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现状是:零散而欠系统,描述而少分析,归纳而少探索;不少研究文章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没有把对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与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指导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说,像我这样的介绍,连“研究”都谈不上,更遑论达到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的高度了。
赵伟士先生的《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出版,即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界同仁即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以为,即使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众多研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它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全书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实践总结全面翔实,立论之宏富,评析之深刻,都是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教授评价说:“赵伟士同志的《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书,对魏书生同志的教改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有学者指出:“赵伟士同志的《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一书,在改革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方面,作了极为有意义的探索。”“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把立足点确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他(魏书生)的教改实践进行系统地分析、论证,有利于打破国外教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理论”;“在研究方法的确定上,注意了从实际中总结归纳与现代科学理论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力图将教改第一线的优秀成果概括成为规律性的东西”;“在研究重点的把握上,作者始终注意发掘魏书生教改经验的本质所在……它对于人们较为深刻地了解魏书生的教改经验,对于改变教学理论可操作性差的弊病,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作了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极为有益,不可多得的好书。”
魏书生本人在给本书所写的序言中,也深情地说:“赵伟士老师是研究我的教学时间最长,从实践上给我以帮助最多,从理论上给我以指导最多的人之一。”他说:“对我的一些符合规律的做法,赵伟士老师及时给以肯定,进行理论分析,不仅使我知其然,也使我知其所以然。”“他不断将我从犹豫中拉到写文章、搞科研的路上来。”“对我偏激的、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赵伟士老师及时给予纠正。”“是赵伟士老师的文章启发我系统学习了凯洛夫教育学,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里至今仍有大量值得吸取的精华。”
这样一本好书,对我这样一个对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与实践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人来说,真如久旱逢甘霖。反复研读,心头豁然开朗。先生的精辟分析和科学论断,不论在当时,还是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指引着我学习魏书生、研究魏书生的方向:
——魏书生的教学改革,正是在这种整体理论思想指导下,走出了语文学科的狭小天地,冲破了‘升学教育、‘应试教学的羁绊,站在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去审视、考虑、安排整个的语文教学,既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的改革,又不停留于一招一式的方法改革,从而高屋建瓴而见改革整体效应。——这是国内目前学科教学改革的新高度!
——纵观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四个新高度:一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必须走出本学科的狭小天地,立足于大教育观,立足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的总目标,把本学科放在教育整体中去实施整体改革;二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都必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努力培养学生当未来社会主人的能力;三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科学化为目标,认真研究教与学的规律,既努力实现教师教的科学化,学生学的科学化,也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四是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都必须以教育理论为导向,与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同步,唯其如此,我们才算抓住了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的实质!
赵伟士先生在本书“后记”中深刻地指出:“魏书生是一位教育改革实践家,但他首先是一位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家,魏书生是向科学要教育教学质量的优秀代表。魏书生的改革道路代表了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赵伟士先生的这些论断,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读了他的书,我就一直想有机会能亲睹他的风采,当面聆听他的卓见与教诲。
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1995年11月初,我们一行结束了在盘锦实验中学一周的学习考察。临别前,我向魏书生提出想在辽宁省的其他地区继续学习,考察学习这些地方(学校)践行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先进经验。魏书生说,如果去沈阳,可拜访赵伟士先生;还可以去抚顺看看,那里的“学魏”活动已搞了两轮,历时六年。魏书生当时即同赵伟士先生通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将于11月4日中午到达沈阳。赵先生当即表示欢迎,并说,到时候,他会在辽宁省实验中学门口等候我们。
11月4日中午,我们乘长途车到达沈阳,随即打出租车赶赴省实验中学。早上从盘锦出发时,天气还好好的,到中午时分,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顿时感觉冷了许多。由于已经下班,路上行人不多。省实验中学门口,站着一位穿深色半大衣的老人,头发被冷风吹得乱蓬蓬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赵先生了。走到跟前一问,正是赵伟士先生。他一边同我们一一亲切握手,一边说“欢迎,欢迎”!这时我发现,赵先生的左袖管一直在大衣兜里插着,始终没拿出来。我想,一定是有所不便……回到办公室,当赵先生开始向我们介绍他研究魏书生教改经验的心得时,一直插在大衣兜里的那只手才拿了出来:原来是一只假手!
赵伟士老师浓眉,大眼,略显瘦削,但特别精神。只是额上的皱纹,记录了他历经的岁月沧桑。他用略带沙哑但极富磁性的声音,系统介绍了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了他占据着的素质教育的若干新高度,中肯地评价了他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杰出贡献。先生还对我们学习魏书生的活动提出了十分珍贵的指导性意见。
我凝神静听,深深感到,他谈每一个问题,总能高屋建瓴,给人一种通透感。听先生讲述,如同观摩一位高明的画家作画,每每于关键之处,只见一笔下去,满纸生气跃然,顿时,眉目朗然清晰,境界全出。
谈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临告别,我给先生留下了我的地址、电话,也记下了他的地址、电话。赵先生反复叮嘱我们,在辽宁教育界,有什么事,他都可以帮忙。其情切切,其言谆谆,令人感佩。最后,他执意坚持把我们送到大门口。我们走出不远,回头望去,他仍然在冷风中站着,目送我们离去。那一刻,我蓦然觉得,他不仅是一位热情、睿智的学者、导师,更像一位深情瞩望自己远行儿女的慈祥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