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资源·策略

2009-03-03 10:01曾扬明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冲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曾扬明

一、单元教材解读

这一单元教材的文化主题为“待人处事要真诚”。单元教材选取了四篇课文,其中《中彩那天》和《万年牢》,从“处事”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尊严》和《将心比心》,从“待人”的角度告诉孩子们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四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同时,这组课文的标题很有特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课眼”。

二、教学目标的分解

教学目标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策略确定的依据。就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其共性和个性,“共性”即《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个性”即该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共性——从学段目标的角度出发。《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共有10条,依这单元的教材来看,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4.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第二学段的四年级,从上面的描述中应从这两个层面来理解:第2、3条可归纳为感受、理解,第4条归纳为体会与表达。这单元的教学应围绕这个大目标来确定各课的实际教学目标。

个性——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思考。从前文的单元教材解读可知道,四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材料,所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从关键句段处领悟表达是这单元教学个性目标。

参照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结合单元教材特点,我们把这四篇课文的以“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发展目标”形式确定如下:

《中彩那天》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1.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道德、号码、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核心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发展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尊严》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款待、赞赏、捶背、僵硬、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核心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发展目标:从文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将心比心》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核心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发展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万年牢》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认识8个生字。

核心目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发展目标: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资源的处理

围绕目标,语文课该教什么?哪些内容要细教,哪些内容可略教,哪些内容可以不教,其实就是如何用好教材资源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我们打个比方,登山这一活动,登到山顶是目标,登山的方式很多,如果坐缆车,工作人员就必须提前准备坐缆车的工具;如果攀登,就必须准备绳索等工具,这些准备就是活动的内容。我们的教学也一样,不同的课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这单元教学内容,我作如下思考:

(一)从课后思考练习看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与略读课文的“课前提示”暗示我们的教学内容。

1.朗读,把握内容。这个故事很感人,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中彩那天》);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要多读几遍。(《尊严》)

2.讨论,理解感受。(1)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讨论。(2)联系实际,讨论句子含义(略)(《中彩那天》);(3)讨论课题(略)。(《尊严》)

3.练笔,学习表达。(1)小练笔(略);(2)抄写句子体会(略)。

4.默读,自主阅读。两篇略读课文中的课前提示都有“默读,思考问题”。

(二)从目标的确定思考教学内容。我们可从教学目标来预设教学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抓住重点语句(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语句)和段落(突出人物特点和说明道理、能突出写作特点的段落)进行理解、感悟、体会。

四、教学策略确定

(一)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1.目标的达成。任何教学策略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教学中要依据目标,确定教学策略。如,制造矛盾冲突、朗读体会、想象移情等。

2.内容的优化。好的教学策略能促使教学内容的优化,如对教材重组、加工、创生等,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策略有效地实施。

1.凭“泡泡”预习思考——把握内容。

“泡泡”提示语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组课文中,前三篇课文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使学生逐渐领悟读书时应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如《中彩那天》中的结尾出现了“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教学中可依据这个提示进行设计:(1)这个时候我家富有,原来的家是怎么样的?(2)从不富有到富有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3)我家很富有指的是什么?以“泡泡提示”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在主问题中再思考这三个问题,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如《万年牢》一课的结尾出现了“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个学习伙伴的提示,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内容认真读读,再体会做糖葫芦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前两处“万年牢”是讲做糖葫芦这件事,后一处“万年牢”是讲怎么做人。再联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尊严》一课中出现了“我知道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年轻人”的“泡泡”提示,引导学生读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停下来想一想,联系上下文想想主要讲的是什么;读完全文要认真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自己有哪些感受。当然,以上是就整个导学设计而言的。

2.用“园地”沟联文本——积累语言。

单元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这一单元的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意在让学生积累关于“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句。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如果把这两个栏目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一定能更促进学生感悟和记忆。

教学《中彩那一天》时,出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名言,把资源整合。问: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呢?让学生既能明白“我”的父亲就是这个讲诚信的人,又能结合语境了解这句名言。

相同,教学《尊严》《将心比心》两文时,可结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尊严”“将心比心”词语的内涵,对石油大王哈默的人格和“如何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3.从标题切入主题——体会情感。

课文的标题有时就是“课眼”,恰好这单元四篇课文的标题体现了这点。如何用好标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课眼。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课眼是一篇课文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抓住课眼,就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抓住了课眼,就能帮助我们领略课文的神韵,更好地调动整个课堂的情绪。要发现课眼的秘密,教师在授课之前就要深入到教学中去,仔细研究教材包含的情感因素,充当好连接教材和学生的中间环节,起好桥梁作用。以《中彩那天》为例,抓住“中彩”一词,进行如下设计,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1)抓住“中彩”,想象。中彩是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假如你中彩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表现呢?从而引入思考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表现呢?

(2)抓住“中彩”,品读。“母亲安慰: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在教学中,可抓住“安慰”这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它包含着母亲对父亲的信任。然后抓住“难题”一词设计问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3)抓住“中彩”,休会。从课后的泡泡提示语“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在教学中,以泡泡的提示,让学生读后思考: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一步理解了“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体会。

4.用矛盾构建话题——学习表达。

“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如果能巧妙呈现“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就会更有价值。那么,究竟如何设置“冲突”呢?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可以制造学生思维的冲突:如《中彩那天》课文中父亲在“道德”面前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尊严》一课中哈默在逃难时面对饥饿要不要接受别人送来的食物?这些人物的内心冲突,是作者的表达艺术。

教学这两篇精读课文时,可充分利用“冲突”体会表达方法。如教学《中彩那天》可设计如下:

(1)找“冲突”。课文中第4至10自然段从“我”的高兴——疑惑不解——高兴,为什么会有这一神情的变化呢?(父亲面临道德的抉择)

(2)说“冲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思考: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3)写“冲突”。在这关键时刻,父亲心里想了些什么?请你用笔写下来。

为了让学生体会“冲突”的这一表达特点,可让学生充分阅读《尊严》《万年牢》,用这种方法解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当然,“冲突”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价值观等,从而使得“冲突”的价值得以凸现。

5.以“提示”迁移方法——学会阅读。

这单元有两篇略读课文,怎样教?我始终认为,精读课文让学生得“法”,略读课文让学生用“法”。这单元中,编者对这两篇略读课文作了巧妙的安排,各安排在精读课文后面。并且,前两篇告诉孩子“如何处事”,后两篇告诉孩子“如何待人”。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就意味着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提示。教学略读课文可基于文前提示语的问题进行设计,结合精读课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以《万年牢》教学为例,可如下设计: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2)扣住“泡泡”提示语,提出主问题——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根据上节课《中彩那天》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要求,讨论交流如何学习这一课。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先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的意思,再说说这中间的相互联系。

(4)熟读课文,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识能力。

猜你喜欢
冲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