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辉
第三部分: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目标
●国文课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4页
●写作既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自该完全摆脱八股的精神,顺着自然的途径,消极方面不阻遏发表的欲望,积极方面更诱导发表的欲望,这样来着手训练。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8页
二、有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即喜欢写)
(一)明确写作目的。
●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
●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但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经得起这种最广泛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
(二)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有收效,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作文的重要。在现代的社会里,光靠口说是不够的,处处需要动笔写。动笔写文章应该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第二,让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深感兴趣。
——《论写作教学》,见《重读叶圣陶·走新课标》第200页
●国文课定期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4页
(三)写作要充实生活。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艰难的事。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根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加上会识字写字,就能够写文章了。这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情吗?所谓好的文章,也不过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得周密一点罢了。如果单为着要写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周密,那就是本末倒置。但是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该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精密。这为的不是写文章,为的是生活。生活中有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文章例话〉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
●要“言之有物”,“必须要先有所感,先有所思”……“感情与思想不但是做文章的两大源泉,同时也是做人的两大要素。然而对于这两者,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不但忽略,并且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再读〈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2页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这并非如一个瓶罐,有一定的容量,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从不嫌其过大过充实的。若说要待充实到极度之后才得作文,则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59页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60页
●作文这种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63页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文章例话〉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的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59页
(四)命题要钻到学生心里去。
●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详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苟不为作文练习,学生于所见所闻或皆知之不详,识之不真,此于学习或从事工作,俱有不利。由作文练习启其精思之途,逐渐养成良习,则其效不仅在于能作文而已也。
——《语文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6页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是以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或使推究,或使整理,或使抒其情绪,或使表其意志。至于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
——《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47页
●题目先文章而有呢,还是先有了文章才有题目?这很容易回答。可是问题不应该这样提。我们胸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感情,要把它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在写下第一个字之前,我们意识着那意思那情感的全部。在意思的全部里必然有论断或主张之类,在情感的全部里至少有一个集注点:这些统称为中心。把这些中心写成简约的文字,不就是题目么?……我们可以决定地说的,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作自己想作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5页
●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时机么?没有的。既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机便无从发生。题目生根与意思情感没有根,那悬空无着的题目从何而来呢?
但是,我们中学生确有单有一个题目而也要动手写文章的时机。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进胸中的是题目,意思情感之类无论如何总要迟来这么一步。这显然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若因为这样就不愿作文,那又只有贻误自己。作文也同诸般技术一样要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必须经过充分的练习。
——《作自己想作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6页
●叙写一个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初恋的经过,题目是《初恋》。诸如此类,都是先有一些要说的材料,后有一个标明的题目。这是自然的、顺当的。咱们决不会先定下一个题目,然后去找寻要说的材料。如果这样,就是勉强要说话,勉强的话又何必说呢?可是国文课内有写作练习的项目,由教师出题目;各种考试要测应试者的写作能力,由主试者出题目。练习者与应试者见了题目,就得找寻一些材料来说,也就是勉强要说话,这显然是不自然不顺当的事。要弥补这个缺陷,全靠出题目的人不凭主观,能够设身处地,就练习者与应试者着想。出题目的人如能揣度练习者与应试者在某一范围内应该有话可说,说出来也并不勉强,就从这个范围内出个题目,那么,练习者与应试者执笔作文,就同自己来要说话没有什么两样。要说督促练习,惟有出这样的题目才真是督促练习,因为这可以鼓起写作的欲望,使练习者体会到有话可说才是有文可写。要说测验写作能力,惟有出这样的题目才真能测验写作能力,因为把要说的话写得好或不好,才是写作能力的好或不好。这儿说的只是寻常不过的话,并无深文大义,头脑清楚一点的人都会明白。无奈事实上,多数的出题的人偏不明白。
——《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8-39页
●现在说一说命题作文。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就实际说,这有点儿本末倒置,可是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5页
●命题作文,人人知道不对。我以为定期作文,也不很自然。果真儿童心灵充分发展,则随时有丰妙的情思,便随时可以作文。即如阅览书籍,笔记所得,也是一种作文的练习。总之,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国文教授之方法》,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6页
●我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事实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6页
●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这一层意思,就教师说,非透彻理解不可。理解了这一层,才能使不自然的近于自然。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只要按题作去,总之是把积蓄的拿出来,决不用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勉强的成分既少,技术上的研摩也就绰有余裕。题目虽是教师临时出的,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5页
●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5页
●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作自己想做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6页
●我曾经想,我当教师的时候师生只是在课堂里见面,出了课堂就难得碰头了;现在可不然,在课外师生也常在一块儿,因此,学生平时干什么,玩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绝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教师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需要而作文了。命题作文既然是不得已的办法,总要经常顾到学生有什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非写出来不可。我料想,必然有好些教师已经这么做,而且有了具体而有效的方法了,那是很值得提供给大家研究观摩的。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5页
●我可以这样回答,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这样学生同写一封信、作一篇游记一样,仍然是为着发表自己的经验而写作,同时又得到了练习的益处。
——《写作什么》,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13页
●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最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上面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该不会很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3页
●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一)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是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9-4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