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文军:看了贵刊第10期的《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分析》,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时常为“高耗低效”问题所困扰。但文中提出的“对策”,我认为仍无法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
比如,文中提到采取“拿来主义”。但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每位教师设计的思路也不同,往往无法真正实现“拿来”。且目前的课件能够让大多数人拿来使用的并不多,即使拿来了也需要进一步修改。因此靠“拿来主义”解决“高耗低效”问题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此外,“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就一定能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吗?如果个人研发课件,还要遵循“优秀课件需注重交互性”的原则,制作的能耗就不会太少。
我特别同意文中的给课件“减肥”的观点。无论课件的形式、大小如何,只要应用效果好就行。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我目前工作的重点就是“洗去浮华”。记得历史学科的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如果能用一页演示文稿讲好一节课,就是你的本事。”我很赞同这句话。学科教师的工作是备好课、讲好课,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变革学习方式的辅助工具,所以我认为,对“优秀课件”的评价标准应该调整。只要它能辅助教师讲出好课,就应该是好课件,不能用“由什么软件制作”、“交互性的强弱”来评价课件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