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华
自从以Blog为代表的Web2.0技术平台开始流行,网络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Web2.0的网络应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便利的交流,而且还带来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处于Web2.0网络环境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跟上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潮流,方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技术学习中,吸纳Web2.0的内容来革新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偏重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但对于网络应用的学习则多局限于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Mail、IM聊天工具等,对Web2.0技术平台的使用则较少涉及。这样的内容安排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了。
从世界软件发展的潮流来看,平台无关性和基于浏览器的网络应用对传统的软件安装和使用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Office办公文档的处理可以在浏览器内进行,即便是大型的如Photoshop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也在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图像处理应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完成你所需要的一切。电脑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和宽带的普及应用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目前,Web2.0技术的兴起就是这一潮流的反映。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Blog、Wiki、照片分享、RSS(新闻订阅)、网络协作办公文档处理、网络地图、widget(一种轻量级的小程序应用)等等,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工具来搭建个人学习环境,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Web2.0内容的加入,必将使我们重新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因此,我们不妨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兼顾Office和操作系统的思路去革新信息技术课程(下表)。
用Web2.0带来的新型网络文化去革新教学目标
Web2.0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网络应用平台,还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如自由、分享、协作、群体智慧、创新等新型网络文化。在Web1.0时代,用户主要是网站内容的读者,人们在HTML的超链接中跳跃穿行,只是与网页内容打交道。以Blog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发布和分享工具的出现,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阅读某个Blog或参与其中的讨论,就是在与这个Blog的“主人”打交道。这是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交流的方式。如果再加入一些Blog群组,彼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就会聚集在一起,甚至形成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人们在各种Blog群组中不仅可以分享思想,还可以在不同的群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果说,Blog是以思想的交流分享为主,群组上的人际交往比较松散,那么,在一些协作平台(如Wiki、Google文件)上共同创作某项作品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就是一个共同体的群体智慧的协作共创了,其间的人际交往则更加紧密,角色的分工扮演也更加明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Web2.0带来的种种思想性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把这种深层次的变革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才能说是真正地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教育。
技术操作教学向新型网络文化的教学转变
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主要是掌握各种网络平台的操作使用,属于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相对编程来说要简单得多。随着电脑、网络在一般家庭的广泛普及,学生在家里使用电脑时就已经习得了不少的操作知识。因此,操作技能的课堂教学会出现越来越淡化的倾向。在这种时代变迁的情境下,我们不妨将原来过于强调技术操作的教学逐渐向应用思想的教学转变。在Wiki和Google文件中去协作,在Blog、照片分享、视频分享和兴趣群组中,去参与人际互动和自由交流,在书签和RSS中去互相分享……自由、分享、协作、群体智慧和创新等Web2.0时代的新型网络文化特性,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并形成一定的习惯甚至价值。
技术操作的教学向新型文化的教学转变,必将促使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策略发生变革。比如,原来Blog教学强调的是技术操作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使用Blog就达到了目标。但在新型文化的教学中,学会使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较长时间的Blog写作体验中,学会如何利用好Blog达到积极健康分享、交流的目的。如此一来,教学目标的改变自然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改变。比如,在Blog中发布别人的文章,要遵循创作共用协议,于是,该协议的内容自然就要被纳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教学目标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教学的策略——原来注重一步步教会学生操作的教学,现在就要使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术,体验自由交流与分享的乐趣,培养群体协作共创的精神和能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