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实效的思考

2009-03-02 02:43郭丽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郭丽文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技能说课大赛。从来自全国各地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和“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的表现来看,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大趋势和大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有些教师依然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意图的深入思考,这造成教师在应用效果上的大相径庭,也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促进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内容深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运用信息技术需考虑的四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媒体应用、技术支持。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对教材与知识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呈现的内容。教师要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知识整合点,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能力结合点、思维共同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指导,揭示规律,使学生产生变化、获得进步、取得成绩,这是评价整合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如何设计合适的活动,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习者振奋。媒体应用是指教师针对教与学的难点,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使教与学变得更容易、更快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考虑用什么媒体恰当、何时用、学生年龄以及地域因素等。技术支持是指教师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水平。

这四个要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教学内容是前提,只有抓准“整合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是关键,它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媒体应用与技术支持是手段,它使学生积极体验并参与其中。

二、克服网络教学的形式化和低效现象

笔者观察参赛的课型,与过去的多媒体教学相比,网络课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今年,网络课占到参评课例的一半以上。然而,有些教师对网络课的优势和特点知之不多,只在形式上应用了网络,却并未关注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网络特征体现得是否鲜明、师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等,这就致使整节课给人“徒有形式,并无内容”的感觉,难以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效果。为避免再度出现“滥用网络”的现象,让教师了解和掌握网络的优势和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1.教学与技术要有机整合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网络技术,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发挥技术优势,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生活中的旋转》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者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教师还要了解,这些学生已有一年多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且能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他们在网上“冲浪”,之后让其操作几何画板进行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研究旋转的特点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协调和管理工作。

网络是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应用在所有教学内容和活动中。

2.凸显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容易体现,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难以掌握其角色。无论是学生自主查找、小组合作,还是集体讨论,教师的角色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少讲话,就是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曾旁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整节课,教师让学生在他制作的专题网站上自学,直到下课。一节课中教师说话不超过十句。其实,自主学习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利用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归纳有共性、有难度、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现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网络课的类型

网络课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准备好足够的资源,没有恰到好处地选择好交互主题,就没有必要以网络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数理化等学科,网上的相关资源并不丰富,在教授某些知识时不应选择网络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制定明确的、可达到的、可检测的三维知识目标,合理安排网络教学的课时和课程结构。新授课要突破传统的教材呈现形式,将网络教学分为基础性学习部分和拓展性学习部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复习课要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构建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节奏快、互动快、反馈快的特点。实验课要注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实验、交流心得,教师也要通过电脑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使实验结果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

基于此,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前应着力做到:确立三维目标,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找准技术与教学的“整合点”,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增长知识,提高自主学习、信息收集与处理、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感悟。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网络交互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胡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辽宁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