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长安里怀旧

2009-02-25 06:32
金山 2009年1期
关键词:津渡宅子老宅

冬 雪

纵然只是坐在屋檐下发呆,却丝毫不妨碍你与老宅一起怀旧。

这里已经没有了商铺林立、喧哗热闹的场面,飞檐翘角的两层街面楼斑驳破旧,一些老街居民在闲坐漫聊,一些游客在拍照留影。这里是西津古渡,当地人称作小码头街。

沐浴着新鲜的阳光,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的中段,有一处类似上海石库门的弄堂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临街通道巷口设有中国传统形式的院落大门,其上方置石额一方,镌刻“民国年春、长安里”,上层为过街楼,供管理、保卫人员专用。

进入巷弄,纵横交错的巷道挡住了路人窥视的目光,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宅子主人传奇的故事,不知道由这些普通民居大宅院组合而成的老房子承载了多少少年的梦想、中年的奋进和晚年的寄托。但那些残缺的马头墙,规则的蝴蝶瓦屋面,铺着石板的三合院,“嘎吱”作响的地板,仿佛每个物件背后都藏着数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纠葛,挡不住旁人的八卦和想象。

听古街上老人们讲,这处宅群的主人是镇江望族徐姓的传人,叫徐宽宏,曾在镇江英国领事馆、镇江海关任职。作为清末洋行买办的徐宽宏,他精通外语、学养皆佳,头脑灵活、审时度势,经商很有远见和大略,不但在上海开办光华火油公司,而且花巨资在小码头街上建造“西长安里”,作为他和他的五位儿子的住所。据老人们回忆,徐宽宏虽然经商很有一套,但非常的迷信,在购买这片宅地时,曾和五个儿子用抛洋元(银元)的方式来决定,结果得到了一个上上签的显现。

西长安里的建筑不是那样富丽堂皇,更没有高管贵爵大宅深院那样显赫森严,而是由道道地地的普通民宅大院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该建筑群建于清光绪年间,由40多幢排列对称的三合院组成。以传统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强调群体和轴线,其它建筑均根据中轴线而定。当我们站在云台山上俯瞰西津渡历史街区,就可以看到长安里、吉瑞里、西津渡街这三片住宅民居,整个建筑群排列有序,和谐协调,呈典型的“目”字形穿堂式三合院制式。

徐宽宏虽然接触西方文化较早,但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宅子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特征。“西长安里”的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反映严格的宗法思想,强调传统礼仪,长幼、主仆、内外有别。这些建筑为联排多进式,房屋的进数一般以一、三、五、七单数为多,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建筑的色彩是粉墙黛瓦,外部是清水砖墙,每幢建筑的山墙上口都有马头墙,既具有防火防风功能,又美化了天际空间。长安里住宅群的通道,宽度一般都在二米左右,既不便大件或长物件搬运,也影响行人视线,为了使巷口空间扩大,古代工匠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手法,建筑时,将距地面2米高左右的墙角抹去磨平,建筑上称此工艺叫“磨角”,这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俗语中的“转弯抹角”源出于此。西长安里房屋如同传统建筑一样,外部窗子既少且小,窗洞下增加斜坡窗台,上口增加窗楣,但却在内部的门窗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正屋的正面,均用木质隔扇装修,制成屏门和格子窗,上面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有“五子登科”、“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喜鹊登梅”、“渔樵耕读”、“麒麟送子”、“梅兰竹菊”、“游龙戏凤”……这些雕品无不栩栩如生、风采别具。

如今,伴随着众家房客的锅碗瓢盆交响乐,西长安里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荡然无存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弄堂里的人们陆续搬出去了,不久,新的居民又搬进来。而这些老宅子因为年久失修变得残破了,墙上的白灰经常脱落,有的墙体出现了裂缝,随意的维修使西长安里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模糊。

随着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步伐的加快,西长安里即将迎来他的新生,束缚在这片老宅身上不协调的符号也即将被剔除。设想一下,夕阳西下,在幽静的老宅子里,在雕花的玻璃窗下,一缕夕阳映射进来,在古老吊扇的搅动下,空气似乎也变得感性。纵然只是坐在屋檐下发呆,却丝毫不妨碍你与老宅一起怀旧。

猜你喜欢
津渡宅子老宅
老宅旁的竹林
老宅子的梦(外一首)
老宅
西津渡古街忆旧
《被占的宅子》中荒诞的立体主义
苏州老宅 二月
影壁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