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跃进”与失业浪潮

2009-02-25 06:32
中外管理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跃进邓小平民生

赵 晓

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

带来数千万人的死亡,

而2008版的民生大跃进可能带来数千万人的失业。

两者原因皆在于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智慧就是,做任何事情,如操之过急,必致其咎。即便听起来很好的政策或制度,如果脱离了制度环境,也将失去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一落千丈的罪魁何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两点最关键。一是坚持“发展论”,即一切以发展为原则、为目的。二是坚持“阶段论”,即不脱离国情,不脱离现实。这两条可以说都暗合了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精髓以及“欲速则不达”的传统智慧,终使中国务实地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无论“发展论”还是“阶段论”,皆由小平首创并幸运地得以延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如此成就小平应居头功。对比于改革开放以来热火朝天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可以说已跌入冰点——不是冬天,而是严冬。从2008年11份以来的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增速已低于5%。而根据在下对沿海一些省份的调查看,许多地方可能已进入零增长。如此“严重低迷”(IMF语)的增长带来的必然是民生的痛苦。2008年,全国估计有超过10万家企业倒闭、2000万人下岗、750万以上的农民工返乡,另有超过30万家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冬天如此寒冷,原因何在?一般的说法是全球金融海啸所致。这当然是重要原因。然而,在2007年11.4%的高速增长中,外贸的贡献只是2.7个百分点。因此,即便外贸的引擎完全失去,中国经济仍可有8.7%的增长,并不至于兵败如山倒。所以,相比于金融海啸的外因,内因其实更重要。在内因中,一般人想到的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延误。这是目前没有公开承认但却为大多数人承认的显因。早在2007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就已经开始见顶回落,进入冬天,宏观调控那时本应改弦更张,由紧缩变为扩张,开始送暖气,但我们的判断是经济仍将在夏天里运行,发出的指令是加大送冷风的力度,由此导致经济崩盘。假设在2008年年中即采取目前的救市政策,也断不至于令经济下滑到如此地步。

宏观调控的失误,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偏离了邓小平的“发展论”,对物价(包括消费物价和房价)的关注成为第一,甚至超过了对发展的关注,终于陷于迷误。以上两个原因,政府也已作出正确回应,没有谁能永远正确,知错就改就是君子。

50年后的新版大跃进?

除上述两大原因之外,中国经济的“惊变”,还与“民生大跃进”有关。这一点,却不为多数人所察。在此在下冒着得罪人的危险来谈一下。

所谓“民生大跃进”,是指这几年,我们在民生方面的某些承诺和做法大大超越了中国的发展阶段。2008年实行的《劳动合同法》就是民生大跃进的标志性工程。这个法,从长远来看肯定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的出生至少超前了10年。其所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人工负担急剧上升30%~70%,由此资方倾向于做出激进选择,就是尽可能减少劳动力的使用,甚至纷纷选择关门和外迁。许多企业在2008年不仅不再招聘,反而大量裁员。当前,全国农民工的总数是2.32亿,而新近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五个劳动力大省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7%。由此估计有数千万农民工将失去工作。

1958年的生产大跃进带来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而2008版的民生大跃进最终可能带来数千万非正常工作岗位的消失。两者的原因皆在于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当前不仅需要凯恩斯,也的确需要邓小平,我们需要两次回到邓小平的“发展论”与“阶段论”,而政策方向也非常简单,要不就是明令废除《劳动合同法》,要不暂缓执行,要不就是打补丁,通过对企业的补贴以换取就业的稳定。期待政府能够像宏观转向那样,也能够在这件事上知错就改。管理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杨 光

猜你喜欢
大跃进邓小平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红色读物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大跃进就是好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