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如果和世界各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变革,为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服务,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体育课程已势在必行。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针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1.体育课程内容的实用化
重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理论文化素质。体育课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根本职能是向学生提供促进身体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知识;加强体育教学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美育的、竞技的、娱乐的、趣味的、道德的教养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应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最有用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体育知识、文化、技能、方法,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
为了适应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不同的地域、风俗、能力、基础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需要,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内容增加了休闲体育,如射箭、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等项目。具体教材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运动技术的学习、基本教材与选用教材相互交叉综合等方法。在一节体育课里既有技术教学又有锻炼,内容、项目多样生动。
3.体育课程内容的人文化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的智能因素、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创造力、个人价值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体育课程内容应适应现代化需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学校体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质。可以说,科学的、人文的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
当个性化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内在意蕴的时候,体育课程内容也必将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层面的个性化,二是学生个体层面的个性化。学校层面的个性化,主要表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个体层面的个性化,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对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选择上。当代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个性化发展,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精选具有较高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
5.竞技运动教材化
为了完成某种教学目标和适应教学的需要,要对竞技运动进行改造和创新。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逐步改纯竞技成人化的运动项目为大众化,重视民族体育内容和乡土体育。为提高效率,体育课场地可适当转化,改变器材的竞技化、成人化,最大程度发挥器材应用功能。
二、体育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
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把过去的“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身心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要确立“以面向21世纪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的个体需求为导向,以发展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为目的,以实施实质教育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基本任务。
三、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1.改革体育课程评价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从单一的评价方法向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
体育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即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内容,不再把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作为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情感态度的评价同样受到普遍重视。鼓励学生发挥所长,进行公平竞争。
3.强调个性评价,淡化一般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强调个性评价,淡化一般评价标准,即主张以学生个人的进步度来评价其体育学习情况。过去,我国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多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向 政. 21世纪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 张细谦.当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趋势.体育文化导刊,2007,(3).
[3] 索 鹏.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探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李大昭.试析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特点及发展趋势.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