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一、泸溪县经济与金融增长基本概况
泸溪县是一个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65.5平方公里,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29万余人。最近几年,为了加快泸溪县域经济的发展,泸溪县委、县政府提出 “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矿私营企业和椪柑产业,使泸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5.5亿元,同比增长17.7%,2008年1-9月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4.15亿元,增长18%;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84.7%,2008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增长60.25%;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80.27%,2008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36.86%;2007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增长17.7%,2008年9月各项存款余额16.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增长8.22%;2007年各项贷款余额6.66亿元,比年初增加0.55亿元,增长9.18%,2008年9月各项贷款余额7.13亿元,比年初增加0.47亿元,增长7.1%。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突出矛盾
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县域金融信贷滞后的矛盾
根据对泸溪县各企业厂矿及“三农”资金的需求调查,全县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4.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投入3个亿,产业开发及“三农”发展需要信贷资金投入约1.5个亿,而最近几年泸溪县每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都只在0.5亿元左右,这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相适应。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是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仍然外流。到2008年9月底,泸溪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87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7.68%,而贷款余额只有492万元,大部分资金没有用于地方。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逐年减少,存、贷款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到2008年9月,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98亿元,贷款余额只有2.83亿元,存、贷比仅为30%。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55%、48.15%、34.53%。由此可见,他们的大部分资金被上级行占用,在当地投入甚少。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支撑。三是存、贷款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至2008年9月末,泸溪县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17-18%左右,而全县2007年至2008年9月末的存款平均增长速度为12.96%,贷款平均增长速度为8.14%,存、贷款平均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贷款增长速度还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信贷增量已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
㈡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与县域金融信贷体制的矛盾
1.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由于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他们的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到省分行或二级分行,县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单位或企业申请贷款需要报二级分行和省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据了解,申报一笔贷款的审批,最快也要一个月,最长的达几个月,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需要办理资金评估、授信、抵押担保登记等。况且,由于县级城市抵押担保机制还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及“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到位,加上现在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使部分员工产生“俱贷”心理,他们不是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抱着多有事不如少有事的态度,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民营企业,以及“三农”对象不愿贸然放贷,从而造成了贷款难的局面。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信贷活动中,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信贷征信系统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个别企业隐瞒于已不利的信息,产生与市场规划相悖的逆向选择,借企业破产、改制、转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贷款流失,严重损害了银企合作的信用基础,破坏了银企间正常的信用关系。二是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虽然泸溪县成立了一家三维投资担保公司,但由于资金规模小,管理还不到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一家企业办理担保业务。
3.县域经济自身缺陷,影响了金融信贷投入。一是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中小企业构成,农业的特点是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风险较多。二是县域经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如:泸溪县生产规模较大的产品有电解锰、电解锌、铁合金等,这些产品都属国家信贷限制支持的产品,政策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欠规范,企业信誉、财务、业务状况等离散度高,透明度低且变化大,缺乏约束性,使金融部门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出于本能的风险控制和效益考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缺位。
㈢县域企业发展思路与国家货币政策的矛盾
泸溪县目前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且大部分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这不仅使县域经济结构得不到根本优化,而且浪费了有限的信贷资金和资源,并且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信贷资金投入的环境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力度也很难有所提高。同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单靠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不够的,还须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许多好企业、好项目由于财政、税收政策不够配套或协调,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条件上进行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使金融资产的风险聚集增多。
三、促进县域经济和金融和谐发展对策建议
㈠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观念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更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观念。要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县域金融的发展是利益均衡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支持被支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互为发展。
㈡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增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扶贫性金融组织,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提高县域金融服务,实现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共赢。二是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银、企三家关系。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三是各金融部门要坚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找准有优势、有潜力的项目,并为这些项目发展创造机会,只要符合信贷政策条件,就积极给予信贷支持,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及邮政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信贷营销观念,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在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信贷授权, 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入。
㈢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地区,金融机构才会有投放信贷资金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县、信用企业、信用乡、信用村活动,切实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司法、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帮助金融部门维护债权,给金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㈣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一是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中小企业及个体民营企业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步伐,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在融资方式上,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为主营对象,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实力。
二是政府部门应正确引导好、协调好银行和企业、经济和金融的关系,要像重视财政、招商引资等工作那样重视金融工作,为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