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高溢价、高附加值的模式长期以来支撑着日系电子企业的成长,但延续这一核心竞争力正在变得无比艰难。
——本报记者李强强
世界是平的,消费电子正在从工艺和高溢价主导天下的时代,转向一个微妙的未知世界。至少,消费电子已经不能容忍日系品牌主导的单极世界。
不久前,索尼发布的2008财年第三季度报表预计显示,该季度销售额同比下跌25%;净利润为100亿日元,同比下跌95%。佳能则在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81.5%,预计全年利润将出现大幅下滑。除此之外,东芝等日企财报数字亦不容乐观。与前几年统治消费电子半壁江山的气势相比,日企锋芒不再。
欧美企业的规模制造和熟稔的供应链优势、中国企业的成本和渠道优势、日韩企业的工艺和高产品附加值优势,长期在中国市场犬牙交错、此消彼长。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受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欧美企业,但受致命威胁的却是日系企业。与索尼遭遇14年来的首次亏损相比,索尼们正在面临的市场话语权的转移,恐怕更加值得深思。
日系企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在于,长期占据微笑曲线两端的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高成本、高溢价、高附加值的模式长期以来支撑着索尼、佳能等日系IT品牌的成长,但延续这一核心竞争力正在变得无比艰难。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产品线相对较短、没有规模制造优势,在一线城市的需求逐渐饱和以后,面对浩瀚的四至六级市场,日系品牌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与对手较量。
没有人甘心不挣扎一下就鸣金收兵,索尼们在审时度势之后无奈选择了降价。从2007年初开始,高价不再是日系品牌的代名词,市场上一度出现了6000元左右的VAIO,佳能的经典单反EOS 400D价格一路跳水跌破5000元关口。日系品牌试图通过最笨的招式收到最实际的效果。
然而,日系产品在价格上妥协的策略亦遭遇重挫。在低端市场,索尼们显然不比竞争对手懂得更多的游戏规则。索尼在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同方,能够使用几乎一样的工模制造出售价只有索尼一半的笔记本电脑。这一直让日系企业的CEO们耿耿于怀。而怎样把超薄、炫丽的VAIO笔记本电脑卖给中国的8亿农民,蓝眼睛的斯金格束手无策。
成功是美丽的毒药,倚靠既有模式获得过巨大成功的日系品牌总不愿承认该模式已经“此路不通”。更深层次的影响是,降价后的日系品牌更是失去了灵魂,这让向来以高端为主打的运作团队融入或被迫融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当中。
无论产品多么强大,但日系品牌始终未能形成文化,致使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日系产品显得漫无灵魂。日系企业在消费电子领域话语权的没落,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