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萎缩性鼻炎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09-02-23 09:30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1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李 健

摘要:猪萎缩性鼻炎病(atrophic rhinitis,AR)是猪呼吸道的一种主要的传染性疾病。此病病因复杂,病原因子和环境因素在此病的发生中均起一定的作用。现已确认其主要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的I相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tella multocida,Pm)的产毒菌株(DNT+Pm)也可以引起此病的发生。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彻底治愈此病的办法。它是集约化养猪业的大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综合防治此病,对提高生猪出栏率、减少养猪业损失意义重大。

关键词:猪萎缩性鼻炎;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01-0021-02

猪萎缩性鼻炎病是猪呼吸道的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此病1830年首先发现于德国。其后,在所有养猪业发达国家都有这一疾病的病例报道,我国因引种将该病引入。发病猪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有时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发病常见于3~4周龄的仔猪或断奶猪。随着病程进一步发展,鼻腔分泌物增多,甚至鼻腔流出血液。此病以吻部扭曲变形,上颌短于下颌,面部皮肤皱缩为主要外部特征。由于经常流泪,内眼角下的皮肤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泪斑”[1]。病猪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如同时伴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可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积极预防、综合防治,掌握有效的防控技术,可以减少畜牧业的损失。

1病原生物学特征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是引起此病的重要致病菌。该菌呈卵圆形至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散在或成双排列,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常呈两级染色,能产生强坏死性毒素。该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

多杀性巴氏杆菌也可以引起此病的发生。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呈球状或短杆状,多散在,不能运动,不能形成芽孢。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的空气中仅能存活2~3d,在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时立即死亡,一般性消毒液都能将其杀死[2,3]。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分泌的一种皮肤坏死毒素,也是一种活性很强的有丝分裂原,单独就可引起细胞DNA的合成及分裂。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也是引起猪萎缩性鼻炎病的重要的毒力因子[4]。

2临床症状

此病最初表现为鼻炎,流浆液性鼻液、黏液性分泌物,打喷嚏以及吸气困难,有的表现为摇头、不安,鼻痒、拱限位栏,前肢抓鼻、奔跑。继而症状加重,持续3周以上,鼻甲骨开始萎缩,面部变形或歪斜或歪向一侧或上翘,仍打喷嚏,流浆液性、脓性鼻液,气喘,吸气时鼻孔开张,发出鼾声,严重时开口呼吸,因用力喷嚏致鼻黏膜破坏而流鼻血,涂在限位栏杆上,地面上鼻血也多见。在内眦部形成半月状条纹的“泪斑”,体温正常。病猪生长停滞,难以育肥,有的成为僵猪。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可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病理变化

此病最有特征的病理变化是鼻腔的软骨和骨组织的软化和萎缩,主要是鼻甲骨萎缩,特别是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进行病理解剖诊断时,沿两侧第一、二臼齿间的联线锯成横断面,可见鼻甲骨萎缩,卷曲变小而钝直,甚至消失,使鼻腔变成一个鼻道,鼻中隔弯曲,鼻黏膜常有黏液性或干酪样分泌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少数病仔猪伴有波氏杆菌性支气管肺炎。肺炎区主要散在于肺前叶及后叶的腹面部分,特别是肺门部附近,也可能散在于肺的背面部分。病变呈斑块状或条状发生。急性死亡病例均为红色肺炎灶。

4综合防治措施

4.1加强猪场管理

生猪饲养应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建立严格的猪舍卫生消毒制度。应当及时打扫卫生,清理生产垃圾,保证环境卫生整洁。要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每天必须打扫清理粪便,清扫后进行必要的清洗。在保持温暖干燥的同时,适时通风换气,排出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定期将各类猪舍轮流空圈清洗消毒,并在墙壁上刷拭石灰水,最后进行熏蒸消毒。对猪舍地面用2% NaOH溶液定期消毒。猪只转群后的空栏舍,用清洗机彻底清理卫生,包括栏舍、墙面、食槽等,清洗后用广谱消毒药消毒备用。

加强猪场监测是加强猪场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症状的猪要及时隔离,呈僵猪的要作扑杀处理。对有症状的公猪应及时淘汰,从源头上切断该病的传播。引种时先隔离饲养1~3个月后,无临床症状的再转向种猪栏。应避免一次性大量引种,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避免各种大的应激因素,如温差幅度大、冷风袭击等。

4.2药物预防与治疗

预防性投药是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健康猪群按每吨饲料混入土霉素纯粉500g和磺胺二甲嘧啶100g,饲喂5~7d左右,停药1周再间隔饲喂。母猪产前用磺胺二甲基嘧碇(400~2 000g/t)或土霉素(400~1 000g/t)拌料。对哺乳仔猪从2日龄开始,每周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20mg/次,连续3次。对于病猪,要设立专门的猪舍隔离,对病猪群严格检查,病猪用长效土霉素、阿奇霉素肌注和枝原净拌料进行专门的治疗。

据报道,链霉素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其次是磺胺类药物。母猪(产前1个月)、断奶仔猪及育肥猪可用磺胺二甲嘧啶100mg/kg、金霉素100mg/kg、青霉素50mg/kg混合拌料,隔周用药,连续用药4~5周。此外还可用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猪营养的平衡。萎缩性鼻炎病会消耗猪体内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D、钙和磷,为了平衡营养,需要在饲料中要按正常量的1.5倍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和磷酸氢钙。

4.3接种疫苗

目前世界各国对疫苗的预防效果评价不一,但总的看来,与未免疫群相比,有一定的效果[5]。主要表现在细菌定居日龄的推迟,定居后的清除速度加快,体重增加,饲料利用率提高。这样可抑制或减轻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使用疫苗接种预防此病,归纳起来有3种可行的方法:一是妊娠母猪免疫接种:目的是通过母源抗体,使仔猪获得被动保护。二是仔猪免疫接种:用油佐剂苗对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于1周龄及3~4周龄时各皮下注射0.2mL(含300亿个菌)和0.4mL,对鼻腔的细菌有迅速清除的作用,再配合滴鼻接种,可明显提高鼻腔的抗感染能力。三是母仔结合免疫: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用油佐剂苗作母仔结合免疫时,初乳抗体对仔猪的主动抗体应答能力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仔猪的抗感染能力和清菌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吃初乳仔猪两次注苗的清菌力与未获被动免疫仔猪两次注苗相同,仔猪注苗的同时用疫苗滴鼻2~3次,可提高抵抗攻击的能力。被动免疫期可持续到2月龄或更长,而主动免疫力的产生又不会受到初乳抗体的明显干扰,有利于主动免疫力早期接续被动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刘宗平.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76-278.

[2]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398-401.

[3]彭发泉,苑士详,杨留战,等.由我国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群猪鼻脸分离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初步报告[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1,56(1):4-7.

[4]王大鹏,吴斌,周锐,等.猪源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3):271-274.

[5]丁忠新.浅谈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5,23(15):23.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