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开放式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现代大学管理者的共识。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省高校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中原,还要放眼世界。所以,本刊特开设《聚焦·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栏目,旨在透过省外专家、学者的视角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得与失,让不同的视角碰撞出创新发展的火花,推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近几年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快速发展,高校师资力量也逐渐加强,高校两院院士数量年年攀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和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日俱增。当然,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很多高校十分沉重的债务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很多高校的人均教学资源因为招生人数剧增而显得严重不足。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当然,全国高校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也在河南高校中凸显出来。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人们在为取得的成就兴奋之余更应该思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高校规模如何发展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校如何在规模快速扩大的状态下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如何彰显办学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等等。特别是目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更紧迫地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高等教育大省,但还算不上高等教育强省。笔者以为,促进河南高校发展,办好河南高等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要周到深刻、富有睿智、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如何才能具体地运用智慧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呢?笔者认为,高校要重点思考如下四个辩证关系。
一、扩张与现实
为了寻找目标、明确方向、凝聚人心、实现梦想,高校应当制定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无科学规划,大学的发展就会陷入盲目和随意的泥淖之中。综观国内高校,没有发展战略规划的似乎不多,而且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宏伟、构建庞大、规模超群的更是比比皆是。一些刚刚专升本的高校也制定出了用很短时间跻身省内一流本科院校、用很短时间位居全国知名本科院校行列的战略规划;一些老牌高校则制定出创建全国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的战略规划。为了实施这些战略规划,很多高校贷款大搞校园建设,不惜重金引进人才。这就显得一些高校的规划虽然宏大,但是有些盲目。他们不是实事求是谋发展,而是太过于追求跨越式发展,使得学校发展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出现盲目扩张现象。所以,高校应该切实地制定发展规划,切莫陷入一味求快、好大喜功的境地。
提高学校层次和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是很多高校都在努力的,也是值得人们称赞的,但学校发展必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安南就曾批评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建设一流大学:“错误之处在于人们想象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一流高等教育。没有一个国家能有这种财力。没有一个国家能有财力在10年时间内使大学数字翻一番,创建多所技术学院,提高其他学院的地位,并根据声望均等的原则为大学发展提供经费。没有一个国家担负得起让其主要的高等学校保持1∶10或更低的师生比率。”(《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虽然河南是一个经济大省,但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财力来满足所有高校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高校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制定适当的目标,追求适当的速度,发展适当的规模。高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教师素养的提升、学校品牌的积淀、学校精神的形成、学生品质的滋润等这些“软实力”的资源需要漫长时间的锻造和积累,是仅仅用钱买不来的。笔者认为,高校发展的内涵应当是办学质量的提升与进步,而后才是规模的扩大。就像一位学者所说的:“综观我们的大学,虽然在超规模地发展,但令人悲哀的是大学的文化精神已经奄奄一息,这使得大学在发展中目光短浅。大学虽然在为社会提供着人力资源,但大学的精神却失落了。”(《大学的改革向何处去》)这些确实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与长远
从日后升迁和展示才能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领导者都希望在其任期内有一番大作为,留下一些为人所见、为人所赞的业绩,因此,一些高校领导者往往对一些短期的、耀眼的项目兴趣盎然,譬如征购土地、扩展校区、建造大楼、增添设备、改造校园、项目引进等。他们不惜人力、财力,全神贯注,倾力而为,然后可以凭借旧貌变新颜的靓丽校园来佐证或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干。但是,对于一些涉及长远发展的、需要积淀的事情则关注较少,如对办学思想的完善、教师素养的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学生成长的需求、学校制度的改进等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的基础设施、楼房场馆建设进程很快,硬件建设得很好,但师资水平、专业建设、特色凸显、校园文化等软件发展与硬件发展不协调。甚至,一些高校的负债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如吉林大学原校长周其凤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就说:“我现在正带着吉大10万师生给银行打工,每年的利息接近两个亿。”
一所大学的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负责任的领导者努力,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高校追求快速发展的愿望毋庸置疑,但凡事总需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欧美一些世界一流大学,质量上乘,享誉全球,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了很多年的风雨历程,具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丰厚的学术积淀、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管理经验。在整个社会领域中,教育是一项关涉千秋大业之事,基础性、缓慢性、长期性、内隐性是其本质规律。在教育领域中持有急于求成的心态、高喊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实施揠苗助长的行为,对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害的。特别是对于处在中原崛起中的河南高校而言,学校管理者们要从自身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调整情绪、理清思路,静下心来,遵循教育规律,结合社会需求,依据学校实际,确立发展方向,然后不急不躁、不愠不火、行有余力、沉稳坚韧地推进学校合理有序地持续发展。这是很多高校管理者明白而不好身体力行的简单道理,但它确实在困扰着一些高校的发展。
三、适应与引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造就我们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人、学者。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的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想象力:大学存在的理由》)这位先哲的判断是价值重于生存,尤其是在大学——这个造就“文明的知识先驱”的地方。他的话对于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要意义。一些大学为了原始的、粗糙的、初级的生存与竞争的肤浅欲望正在低首俯腰,他们附和着社会的各种趣味与需求,失去了大学本有的独立、自由。大学的使命是培养有自由精神与独立思想的生命个体,还是仅仅就是一个职业训练所?这是很多大学管理者可以清晰认知却不好回答的一个问题。它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因为它涉及大学本质、大学精神,还有大学对社会的担当。
笔者认为,今日大学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就是来自政治、社会、经济之运作对大学精神的胁迫。一些大学已经自己放弃向社会提供价值导向的责任,他们把“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口号作为大学的全部价值,使大学生的独立自由精神教育日益淡薄。把握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与服务的事情,而是一个既适应又引领、既服务又批判、既融入又超脱的大问题。所以,河南高校在中原崛起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服务”,还有社会精神、价值的引导。“作为文化精英的汇集地,大学的批判精神可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引领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形成一种张力,以防止大学本身的庸俗。”(《关于当代大学精神的思考》)大学如果因为陷入“服务”而“庸俗”,那是大学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学者肖川说:“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原崛起对河南高校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在服务中原崛起的过程中保持大学本色、引领社会精神文化,是河南高校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四、形态与内涵
放眼今日的中国高校,外观形态已非早年可比,很多大学校园“幅员辽阔”,高楼鳞次栉比,学生规模可观。高校领导者在谈论学校时提到最多的(当然,也是引以为豪的)往往是有形方面的东西:学校发展如何迅猛,在校学生如何多,建筑面积如何大,固定资产如何雄厚……这些固然都是真实可见的,但内在的大学精神与学生品质是否与之一起迅猛发展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硬件设施现代化,办学理念现代化了吗?大学教师的课题经费迅速提升,他们的专业品质与学术素养是否也迅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全面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全面了吗……对于大学发展而言,有形态的可见资源固然重要,但无形态的精神内涵更不容忽视,因为,一所大学的内涵才是支撑它的形态价值的根本。河南高校在发展学校内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关键是要把注重内涵的理念践行到办学的实践中去。形态和内涵本是不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在一些高校管理者的偏颇认识中发展成了矛盾,在学校实际管理中还愈演愈烈。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不仅仅在其数量,更在其质量。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其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漂亮的校园、现代的实验室、舒适的宿舍,更需要浓郁的校园文化、高尚的教师品质、科学的教学管理。当年西南联大环境恶劣、校舍简陋、设施奇缺,但教师业精而善教、文化氛围充盈丰沛、人文精神振奋昂扬,培养出一大批有志有为、有知有德的人才。时过境迁,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当代大学用西南联大的标准来建设、发展,但西南联大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应中断。或许,西南联大能给地处偏僻、资金不足的高校以更多的启示。河南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对于更多的河南高校而言,现在还是刚起步的阶段,是韬光养晦、积淀内涵的阶段。他们只要能在改善大学外部形态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内涵的打造,耐心思考办学特色,悉心提升教师素养,精心打磨学科专业,就一定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其他大学的尊重。如果这样,河南省离从高等教育大省到高等教育强省转变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裴跃进,河南洛阳人,重庆文理学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