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学者通过对战后数十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发展就是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这一著名论断。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难点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中国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另一个就是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尽管南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创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辉煌,而且21世纪以来南通经济发展迅速,增幅靠前,但是目前仅处于长三角的中等水平,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比如青岛、大连)及长三角城市(比如苏州、宁波)等仍有不少的差距。为此,笔者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南通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南通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1.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虽然21世纪以来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南通市2006年研究和开发投入(R&D;)是2000年的近10倍,但其仅占GDP的1.43%,略高于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1.4%,低于世界平均的1.6%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许多企业由于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使得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2006年南通市高科技产业的附加值仅为24.2%,也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同时南通市产业结构水平不高,整体效益较低,2007年三大产值比例为8.2%、56.7%和35.1%,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为26.18%,偏离度依然较高。
2.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南通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数由1992年的1584元扩大到2000年的4201,并进一步扩大为2007年的9546元。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42%,农村居民仅为12.3%,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城镇居民,这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2年的2.57:1下降为1996年的1.86:1,此后差距逐年扩大,至2007年这一差距为2.38:1。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1.5:1。
3.投资率偏高,投资效果较低。2002年世界平均投资率为19.9%,而同年南通投资率达35.82%,消费率仅为26.43%。南通市近年的投资率由1997年的40.18%增加为2006年惊人的59.65%,投资额更是由229亿元增加为1049亿元,十年间投资额增加了3.59倍,而同期的GDP增加了2.09倍。这表明南通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在下降。以投资效果系数(一定时期单位投资量产生的GDP增加量)来衡量,1997~2006年的十年间,南通市的投资效果系数仅为26.89%,即100元投资尚不能使GDP增加30元,这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人均国民收入2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2000~2002年除泰国(0.22)外,投资效果系数都较高,比如南非、巴西、俄罗斯的投资效果系数为0.65、0.48和1.07。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南通每年的GDP增长均高于全国,但2007年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5.1%,明显低于我国服务业的平均水平40.2%,更低于全球服务业的平均水平60%。服务业开放程度较低,2007年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仅为26.59%,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此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9.28%,而美国在20世纪末,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1.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学技术进步。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主战略,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的优势,建立起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对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投入,继续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
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推进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第一,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制度保证。必须严格对专利申请的评价和审批;必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必须保护知识产权正当的收益权。第二,应建立健全科技投资风险分散及转移机制。如果科技投资的巨大风险由开发商全部承担,必然缩减企业对高科技投资的需求。因此可以由政府出资组建高科技投资风险担保公司或设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第三,应鼓励科研院所进行应用的技术研究。即在评价其科研水平时,不仅要看其学术论文的数量,更注重其应用技术的成果和经济效益。
2.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处的城市不仅包括南通市及其所属的县级市,还包括农村的城镇。即要在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城市及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为了加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城市建设要增强和提升服务功能,同时有效的引导生产功能向新城和县城延伸,并逐步集聚,将县城开发成为区域经济的次级中心地带。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一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和建设原有基础较好、区域地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中心镇,政府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综合型片区中心,使之承担起县域城乡空间联系的枢纽功能,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极化中心和重要增长点;二是,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经济活力和人文基础并具较强发展潜力的特色小城镇,可采取市场推动、政府政策引导的方针,建设一批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的专业化特色小城镇,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承担一定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三是,除上述城镇外,那些发展缺乏活力、财政严重亏损的城镇或乡集镇逐步撤并,并引导其转化为农村集中居住社区。
3.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实际购买力。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和消费虽然都是拉动内需的方式,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期来看是有差异的。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环节,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投资所形成的产品只有进入消费环节才具有意义,否则便是产能过剩,必将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因此,目前居高不下的投资率和徘徊不前的消费率并存的状况必将制约整个经济的长期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在保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根据国际经验,由温饱向小康型生活水平过渡的时期,住房将成为居民主导型的消费商品。目前南通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是解决住、行问题。现实的情况是人均住房面积不足,市场上却有大量商品房积压,关键在于居民对住房的需要没有转化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改善消费结构的关键是进行住房制度的改革,增加居民对住房的有效需求,并控制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这不仅是使房地产业走出低谷的必要措施,而且改善房地产结构能对建筑、建材、家电等产业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化。政府要降低门槛,放松管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消除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同时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更好地吸引境外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让市场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竞争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在于拥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市政府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从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5.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良好的软环境,这要求政府职能必须完成三个转变:即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政府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出台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指异,迎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将产业集群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的协调发展能力。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互补、有利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外资项目,促进工业经济逐步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向“高附加值链”的中高端转移。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的能力建设,减少行政干预,努力营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当然,目前南通市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不能盲目赶超,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否则欲速则不达。此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应只重视三大产业比例即量的变化,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应在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率水平和科技含量,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