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渐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发展道路。
一
30年对外开放走过不平凡历程。开放初期,我们通过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得以确立,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我国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1年12月,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
对外开放使我国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30年来,我国市场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对外经济贸易取得长足发展。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2.2万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一年上升一个名次,2007年出口上升到第2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几乎从零起步,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7年底,实际吸收外商投资累计达7630亿美元,现存注册外商投资企业28.6万家,世界500强中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指引下,对外投资合作加快发展,截至2007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179亿美元。
中国特色开放式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功。在对外开放中,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37.5%。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吸纳的直接就业达8000万人,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就业达4500万人。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6.0%。开放在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还激发了国内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
回顾30年的开放实践,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3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说:“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江泽民同志说:“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胡锦涛同志说:“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在一次又一次的关键时刻和重大挑战面前,我们党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对外开放,统一了思想,排除了干扰,抓住了机遇,确保我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航船不断破浪前进。
始终坚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回首30年,从开放思想的萌芽、启迪、碰撞、试验到思维的转变,从配套改革的纵深推进到辐射带动等等,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体制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经济特区和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开放载体,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管理等外溢效应,对中国的体制变革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正是由于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深化,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开放局面。特别是我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条件,加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兼容才能强国,这不仅是过去30年开放历程的经验浓缩,更是新时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指针。
始终坚持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对外开放没有成功先例可循。改革开放初期,立足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而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短缺的比较优势格局,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宝贵机遇,以渐进式区域开放为主线,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等领域不断探索,在实施自贸区战略、深化多双边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务实推进,在承担国际责任、开展对外援助等舞台上既有所作为又量力而行,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实践。回首3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始终体现了自身国情与世情、时情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始终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开放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一宗旨。我们早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发挥其在开放上的先导和示范作用,避免一些政策对全国带来较大冲击。我们一直秉承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的方针,同时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我们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和让步,为国内产业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争得了必要调整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今天的经济抗风险能力已明显提高。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强国富民。过去30年,我们坚持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然要靠进一步的开放再创辉煌,这是今后必须坚持的方向。
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环境。从国内来看,经济总量扩大和人口不断增加,与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继续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从国际来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我国既要面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和冷战思维的遏制,也要受到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与规则的制约。伴随综合国力增强、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增大,但外部对我的疑虑、担心和防范也与日俱增,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更多。这些都对我们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度日益提高,全球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逐步显现,加上国内困难和压力的聚合叠加,有可能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大挑战。一方面,我们更加体会到,正是由于过去30年我们积累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大的外汇储备,才能在此次危机中拥有一定的回旋空间,避免遭受更大冲击。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加剧,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例如西方国家不断对我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高投资、低消费,产业结构低层次雷同,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促使我们深刻思考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模式。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展望未来30年,更应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深化开放中维护好、发展好我国的根本利益。
妥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在外部形势异常复杂、全球经济衰退几成定局的背景下,扩大消费、稳定出口对于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特别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既要大力扩大内需,重点是最终消费需求,也要保持外需的增长,避免大幅回落。应当看到,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衰退对外需的滞后影响会更加凸显。要把稳定出口增长放在突出位置,迅速出台一揽子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的外贸外资政策,大力化解出口面临的压力,防止出口过快下滑。我们要学会“危”中找“机”,加大支持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导向力度,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附加价值。特别是要从信贷、保险、财税等各方面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扶持,帮助其渡过难关。
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对外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一是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升级。大力支持高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资源能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进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有序地扩大服务业开放,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二是以开放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继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400美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为成熟。应在推进对外投资、境外加工、境外资源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方面,放宽门槛,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加强服务,推动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三是以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要注重制度创新,更多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要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力争形成若干产业聚集度高和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开发中心。要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促进沿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入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继续拓展各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和谐的对外经贸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多双边组织和机制,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经贸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继续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加气候、环境等问题的全球对话,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广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完善以周边为重点、辐射全球的自贸区网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力所能及扩大援外规模,使受援国实实在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管理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规范化,给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同时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注意在扩大开放中趋利避害,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原载《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