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音乐不平衡地位的分析和研究

2009-02-21 07:22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音乐表演音乐创作

陈 阳

摘要:本文就中西音乐在当代的不平衡地位这一问题,通过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社会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说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的本民族音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西音乐;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继承与发展

中西音乐的关系一直是很多学者甚至是大众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就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和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中西音乐的不平衡地位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社会舆论等方面。

一、中西音乐不平衡地位的具体表现

(1)音乐教育方面

我们可以从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现阶段,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大都还延续着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所设课程不管是技能课还是理论课都以介绍西方音乐课程居多,中国本民族的音乐课程较少,甚至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这一现象在理论课和声乐课上尤为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同学从心理上不重视中国音乐,许多同学不愿意唱中国歌曲,不愿意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对待西洋作品态度严谨,对待中国作品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

其次,近几年来,钢琴在我国空前普及,但是教材建设状况还很不理想,尤其是中国钢琴曲在其中的位置不够突出。有一些老师对中国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缺乏相应的知识和修养,相应地就会忽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

(2)音乐创作方面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发展,成绩巨大。特别是建国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许多优秀作品问世。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往往都忽视了对自己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一些作品,为了利用某些现代创作技法,一味张扬个性,不管是标题还是内容都让人难以理解,结果是邯郸学步、弄巧成拙。还有一些作品,虽然具备了高超的创作技法,但内容却脱离了民族文化。这些都是目前音乐创作存在的一些弊病。

黎英海教授在1991年的民乐展播评选会上,曾针对参展的205首作品做了些评论,他指出:“从作曲技法上来看,我们的民族器乐创作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问题主要有:过多的"ABA"三段体,机械的“快慢快”,滥用模进发展手法,生硬的和声配置,单调的多声织体等等。”

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一定要与本民族的音乐传统相结合,我们应当充分地把民族音乐的精髓挖掘出来,在这种基础上学习和利用西方音乐,使我国民族音乐更加发扬光大。

(3)音乐表演方面

我们以歌剧为例来看看音乐表演方面的弊病。说到歌剧,我们肯定要先想到欧洲式歌剧。因为歌剧从欧洲传人中国,我国现在的歌剧也是在学习欧洲歌剧的基础上创作和表演。但是,对欧洲歌剧我们有许多误解。

首先,我们误以为欧洲式歌剧不太讲究剧本的戏剧性,所以在创作时就不重视情节发展的和戏剧冲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歌剧中真实感人的场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和唱段,歌剧内容不连贯,缺乏剧场趣味,观众昏昏欲睡。

其次,我们盲目地追求大投资,大场面,孰不知我国的歌剧的生存环境早就不容乐观,许多剧院为制作歌剧导致经费严重匮乏,歌剧创作和表演举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创作出一部新歌剧,却又因为中国观众的经济实力和欣赏水平有限,不能使新歌剧得到好的收益,所以歌剧市场的萧条也就不足为怪了。

(4)社会舆论方面

常听别人说,不愿意听民乐,只愿意听交响音乐,对西方的古典音乐,如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甚是热衷,而对我国一些非常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却冷眼相待。我国的传统音乐在普通大众中也遭遇了不公正待遇。我还了解许多家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西洋乐器,对中国本民族的乐器却不太接触,家长们大多认为西洋乐器比中国民族乐器更高雅,更有前途,这不是很偏颇吗?另有一些人认为,会欣赏交响乐是有品位的表现,有人甚至以不会欣赏交响乐为耻,这不是很愚昧吗?中国的本民族音乐就应该被遗忘吗?

二、造成中西乐不平衡地位这一现象的原因

造成中西乐地位不平衡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原因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音乐艺术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但随着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中国的文化也随之受到摧残,外来文化涌进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此时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一点一点的渗透,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摧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甚至到了全面否定的地步。

三、解决中西乐不平衡地位这一问题的措施

(1)音乐教育方面

中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中小学以及业余音乐教育,都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放在重要而又恰当的位置上,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学习就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而对中国音乐有个基本的、感性的认识。

目前,我们自己的音乐教材远远不如大家学习用的外国音乐教材影响那么大,外国音乐教材的利用率更加广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推广普及中国音乐,让学生热爱中国音乐。是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欣喜的是,许多老师已经为维护传统音乐做了大量工作,用心的编写各类教材以及创作民族风格的乐曲、歌曲。专业音乐教育更应提倡向民间学习,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教学科目中民族音乐的成分更应得到加强。

(2)音乐创作方面

在音乐创作方面,我们更应该植根于传统,不能一味的追求先进的技法。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知识是好的,但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本民族音乐传统。天津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教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据世界娱乐报道消息说,鲍元恺先生创作的《京剧交响曲》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公演,在观众中引起共鸣,这部作品以西方的交响乐为形式,却非常准确地将京剧的神韵表现了出来。不仅中国观众喜欢,外国观众也叫好。鲍元恺先生说,他一直致力于探索东西方艺术潜在的共同规律,将表面上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就是想用西方的艺术形式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神韵。我想,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将很多人认为毫不相干的交响乐和京剧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

(3)音乐表演方面

在音乐表演方面,还是以歌剧表演为例,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创作和表演适合自己的歌剧。要以中国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为创作基础和源泉。贴近百姓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不能脱离了自己的国情和观众的喜好,只去一味地追求西方式歌剧的情节和场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不但经济损耗巨大,而且得不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近日。在cctv戏曲频道看到了由有“鬼才”之称的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改编创作的三集川剧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众所周知,《图兰朵》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西洋歌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魏明伦用他独特的视角赋予了这个故事新的内涵。该剧在音乐、舞蹈、表演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中西合璧的探索和创新。早在川剧版《杜兰朵》首演时,居其宏先生就对《杜》剧做过很高的评价。他说:“魏明伦先生的《杜兰朵》一中国艺术家对东方文化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将外国人臆想的中国故事作了神奇的发挥与再创造,弘扬了中国精神,匡正了《图》剧剧本对对方文化的长期误读,是一部立意高远、情节曲折、感人至深的佳作。它给我们的课题之一,将是如何让东方精神回归东方的深深思索。

(4)社会舆论方面

国家应大力倡导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重视,出台相应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切实将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付诸于实际行动。要引导人民重视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改变对民族音乐误解和轻视的状况,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认识观和价值观。专业音乐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在保护、保存,研究、演出传统音乐的工作上要切实负起责任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力度,如若马马虎虎、潦草行事,不但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更是辜负了国家和民族的重托。

四、积极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西音乐和谐发展

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是因为能够积极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以此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来更好地发展。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是因为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几次输液或者甚至是换血的过程。印度佛教思想传人中国,是第一次输液:明清之际西方思想传人,是第二次输液:五四运动可以算是第三次输液,有这样几次输液。中国文化才得以葆其青春。”古代如此,今天仍是这样。谈到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就一定会说到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积极借鉴别的国家的好的传统、好的手段来发展自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但是如果一味的去效仿别人,却不但失去了自身的传统,也无法真正学好外来先进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中西音乐的关系。如何使中西音乐在当代保持平衡地位,仍然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音乐表演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