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旅游观之探

2009-02-21 07:22蔡玉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李渔旅游

蔡玉红

摘要:李渔作为清初著名的旅游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而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人生轨迹,造就了李渔独特的旅游观:没有旅游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旅游的过程重在享受、旅游重在文化品味等。

关键词:李渔:旅游:旅游观

李渔,清初戏曲家、小说家兼旅游家,他一生阅历丰富,山川地理、风物掌故、美姬娇娃都在他身前身后流连涌动。满清入关后,他绝意功名,带着自己戏班子中的一群姑娘,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尤以扬州、南京、苏州等商业享乐城市为主。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旅游生涯中,李渔历遍名胜、饱览山水、尝遍美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文学作品,也产生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旅游观,

一、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

明朝末年的李渔曾热心科举,然而屡次落第,命不由人。再加上朝代更替、兵乱相因,李渔夹在避城、避乡的人群里四处逃难,居庭成灰、藏书被焚,便再也没有心情和机会做功名之想了。在失意、动荡之中,李渔逐渐形成顺性、顺情、顺世为特征的自适人生观。“自知不是济川材,早弃儒冠辟草莱。”“我不如人有原命,人能恕我为无官。”既然功名本为天授,非人力可以勉强,那么就当适可而止。免得徒耗精力。

放弃了功名之后,李渔便把戏曲创作和旅游作为他的终生嗜好,于旅游中体会畅游之快乐。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他说:

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有道之士,尚欲挟资裹粮,专行其志,而我以糊口资生之便,为益闻广见之资。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似得五侯之鲭以果一家之腹,是人生最乐之事也,奚事哭泣阮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李渔认为游历是男子生来便想要做的事,不能做就会觉得遗憾。有道义的人。还希望带上钱财干粮,专心实现这个志向。况且路过一个地方,就考察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经过一个地方,就亲眼看到一个地方的名胜。吃到没有吃过的食物,品尝想品尝的食物,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从这段话中可知,旅游是李渔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旅游,将会少掉人生很多的乐趣,这样的人生自然就是不圆满的。

综合地看李渔的一生,常自出游,家居的日子并不多。《曲海总目提要》说他“游荡江湖”,确实如此。他到北京至少有三次,此外,各省也都有他的游踪。照他自己的说法:“渔二十年间,游秦,游楚,游闽,游豫,游山之左右;游秦而抵绝塞,游岭南而至天表。”这些诗词处处洋溢着李渔追求山水之乐的豪情逸致,

即便是居家时期,李渔也不断开掘富于自然美趣味的生活空间。

正由于李渔对旅游的热爱。到了晚年,年迈的李渔已无体力和精力再次出游,为满足自己好游历的嗜好,他则以卧游来安慰自己。康熙十二年(1673)夏初,63岁的李渔挂帆北上游历燕京。“途中无佳山水,觅诗题不得。因检敝簏,得此册,每书一幅,辄若置身其中。始信‘卧游,二字非虚也。”后来在《芥子园画传序》中说:“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

因此李渔的一生,与之紧密相连的便是旅游,在游历之中寄情山水。正如明代著名旅游家王思任在《游唤·序》中所说。李渔正是将造物者从生人之初就赋予人类以旅游求自由解放的权利,发挥到了极致

二、擅有生之乐

在中国人的心中“忧患”二字是最为熟悉的。早在春秋时代人们便已经认识到死是肉体的消灭,因此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在世界文化中都是极为突出的。这种对生命终结不安的忧患,解决的途径不外乎或者用精神的形式继续存在,或者顺应自然、超旷自处。李渔解决忧患的方法则大相径庭,他对当前享乐的看重远远超过对身后名的企望。他认为,既已生,就应“擅有生之乐”,所以在《颐养部》中,他把“行乐”放在第一位。因为人生“为时不满百岁”,且充满“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还有“日日死亡相告”,确实不易。从而要求人们从心理生理上摆脱世俗名利与禁欲主义的束缚,努力调节心理生理状态。使之常处于至乐之境,并及时行乐、随处找乐。

在游历途中。李渔看重的是对旅游过程的享受。享受美食,说李渔是明末清初的美食家毫不过分。他自己也自诩“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他的赋体,有《苋羹赋》、《荔枝赋》、《杨梅赋》、《福橘赋》、《燕京葡萄赋》、《蒴婆果赋》、《真定梨赋》、《蟹赋》等,都是各地特产,李渔充分描写其形、其色和其味;他的《闲情偶寄》,其中特立“饮馔”一部,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细完备的食物谱系;而他诗词中专门吟诵饮食或与饮食有关的就更多了。这在历代文人别集中是极为少见的。享受旅行,李渔的出行多是水路,舟行水上,人坐舟中,船移景易,使李渔得以欣赏两岸山水之美。《泊燕子矶看月与王安节同赋》诗中“逼真图画里,宜坐更宜眠”,“月轮悬座右,帆影落尊前”;……图中不用半点墨,妆尽长江千里色”。枯燥的旅行在李渔看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处处是诗、处处是歌。而当继续北上,途中没有佳山丽水时,李渔又作《舟中题王安节画册八首》。以画册作景观,“辄若置身其中”。享受娱乐。李渔在长期的游历过程中,交游也十分广泛,每至一地,必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李渔更是以文会友,每当酒酣耳热之际,能诗擅文的分韵赋诗,歌咏盛宴场面和主宾欢快心情。再加上跟随李渔出游的戏班更在此时演戏唱曲,增添雅兴。营造出一派歌舞升平的享乐氛围。享受美景,所到之处的名山大川,都成为李渔的观赏对象。李渔是不吝笔墨的予以赞美、描述,充分享受景色与内心的交流。

三、文章者,心之花也

李渔秉承了我国旅游文化的重文传统。他在《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中说自己“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遍其二”,踪迹遍及皖鲁闽赣、豫陕晋冀、湖广京都等地,南京燕子矶、高邮露筋祠、分水龙王庙、会稽禹灵、越望亭、十八滩、黄鹤楼、晴川阁、庐山、杭州西子湖、金华宝婺观、镇江金山寺等等,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墨迹。在他的诗集中有不少吟咏山川风光、花草树木、美味食材的诗歌,而他的文集中也有许多关于山水景观的美学评价,《闲情偶寄》更是集养生、饮食、服饰、园林等文化于一书。这些一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李渔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谈论美食服饰,都绝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欲望的享受上,而是想方设法使之升华到艺术化的审美境界,因而在总体上保持了文化品位。

如李渔对金陵“燕子矶”景观情有独钟,他在燕子矶上留有诗、词、联,并且还有游记。用诗歌、词作和楹联来状写燕子矶之名胜,“秣陵雄胜,有矶名燕子,倚江为麓。临去系舟登一度,胜买画图千幅。水自巴山,舟来巫峡,远近分迟速。溯流直上,千里未穷双目”“因阻石尤之险,得览石头之胜。石兮石兮,我将无咎于石矣;不逢水势之暴,谁德水性之恬?水哉水

哉,吾终有取于水焉。”而在游记中,他将燕子矶与采石矶进行对比,来说明燕子矶更胜于采石矶。这是因为“采石虽滨江,犹去居民树里,客舫过而不留,晚亦弗泊,虑萑苻也;燕子则密迩民舍,行舟往来,过此即无住处,即日之方中,时之未暝,客欲兼程而进者,又有天作之合,使不得遽行,则石尤风是也,帆之上下,必有一阻,故此矶登眺之人,从无虚日。”这里李渔专门撰文来分析燕子矶此地的旅游资源,这对激发旅游者的审美兴趣,教会他们审美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和实践家,他是作家、戏剧理论家、园林设计和建筑家、美食家、医疗心理学家等等。他有着精湛的艺术修养,感受敏锐、审美高超,同时又富于实践精神。他酷爱旅游。独特的文化素养造就了他新颖别致的审美心理和美学趣味。李渔每到名胜,“卒有所云”,或赋景、或怀古、或释理,都在传达出一份心境上的平和自乐状态,“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界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他在《名词选胜》的序中又说:“文章者,心之花也:溯其根菱,则始于天地。天地英华之气,无时不泄。泄于物者,则为山川草木;泄于人者,则为诗赋词章。故日,文章者,心之花也。”正因如此。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中,李渔开出了独具一格的“心花”来。

推究李渔独特的旅游动机和新颖旅游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推崇远游精神,元人吴莱在《读穆天子传》一诗中,充分肯定了周穆王的远游传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他认为,人禀七情,应该享受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怪事奇闻,“跼天踏地焉可恃,驰骋快意恣游履”,表现出一种不以险为惧的襟怀。李渔一生嗜好旅游,尤其在中老年阶段多次远游,他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远游的精神,于远游中体会自由与解放,展示其豪放的情怀。

另一方面,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他的前半生都在明末度过。而且李渔又祖籍浙江,生长于江苏。虽然他一生走南闯北,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江浙的如皋、兰溪、杭州、江宁等地区。这些地区向来商品经济发达,思想观念比较开放。风流才子云集,受个性解放思潮冲击也最大。特别是李贽强调个人独立意识的“童心”说、反禁欲主义论,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真情论”等直接影响到李渔的顺性、顺情观。“童心哪解悲时序,霜鬓难教负岁华”,“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因此李渔从“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絷凤之想”,有违物性。因为他嗜好花竹,即使是租赁房屋,他也不忘养花栽竹,甚至“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因嗜好螃蟹和杨梅。哪怕重病染身,他都要吃个尽兴,甚至得出“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可以养身的结论。

此外,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以及家族的影响。流离失所的乱世经历更使李渔愈觉生命的渺小可怜及人生的不易,也更强化了他珍惜生命、及时行乐的思想。生活的困窘使李渔不得不面对现实、注重实际。而李渔的祖辈世代多外出经商,他的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也都在如皋卖药行医。李渔从小浸染于这等商业意识浓厚的平民环境中,自然也较容易培养出尚自由、重实用、求享乐的个性,亦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江湖习气和市井意识。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李渔既具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又有一般市井平民那种以物用为重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既追求享乐自适、又重视物质实用的世俗化的文人。这种融审美于实利、寓享乐于物用、集文人趣味和世俗倾向于一体的人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李渔较为独特的旅游观。

猜你喜欢
李渔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SOLES OF WIT
旅游
李渔的养生之道
倚帝客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李渔的幽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