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娟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
现在,我们从字义上来分析下这句话:上句是“量小非君子”,量,在这里指限度,多指酒量,气量,饭量,胆量等。“量小非君子”意思是气量小的人称不上君子。下句是“无毒不丈夫”,毒,这里是指对生物体或是对思想有害的东西,又有毒辣、凶狠、厉害的意思,“无毒不丈夫”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气量小了,就不是君子,一个人如果不凶狠、不毒辣就不是大丈夫。无毒不丈夫,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把这个“毒”字用在这里显然与上句的含意不太符合,与上句的原意相背。
所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这里指能容受的量。泛指度量,也就是气度,适度。“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其本意有如“宰相肚里可撑船”一词的意思。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气量小的人称不上君子,肚量小的不是大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可以培养人们的容量,不应误解。”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对仗工整,含义清楚明白,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跃然于纸上。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与“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只有一字之差,其效果作用却有千里之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在教唆人们,要做成大事,必须心狠手毒,决不能有半点的心慈我软。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句话,却是在教诲人们,凡事要有度量,不能心胸狭窄,否则,就不是“君子”、“男子汉大丈夫”了。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可是这世界上小人长有,君子少见,所以这两句话以本意使用的时候并不多。倒是后一句,经常被引用,可是用来用去,又被人讹为“无毒不丈夫”。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作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经过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可以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应该是以讹传讹,其实就是误传的结果。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举不胜举。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清·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句俗语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需要承认,“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话确实是误传,不过也很贴切。在历史长河中,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很常见的。成大事者,没一个不是心狠手辣之辈。纵是仁义之师,也是血雨腥风。
有些人认为误传之后有误导人的嫌疑,我认为这已经成为另一种用法了,但今时不同往日,已经是两回事了。无数词语引申出更多含义造就了我们精彩的中华文明。
词语是约定俗成的,已经被人认可的不该强行纠正。如果一一纠正我们的文化就要消失小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