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伟
摘要:字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字谜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成为了一种人们表情这意的重要手段,并且流行于网络和手机短信当中。字谜的发展,和汉字的修辞紧密联系。汉字的修辞也是字谜得以形成、延续并普及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字谜出发谈谈汉字的修辞。主要涉及到汉字的离合,离合与文字游戏的关系,离合中的拆字和并字,字谜的特点和思路,以及字谜中常见的一些汉字修辞格。
关键词:字谜:汉字的离合:汉字修辞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化无常,时而直白,时而委婉。如今,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字谜,作为人们传达情意的工具。时常出现在网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们来看一个字谜:
天鹅湖边鸟飞尽,良无一点双人行。
心上相连是何人?您若无心自在飞。(猜四个字)
这个字谜,巧妙运用了汉字的离合方式,在字里行间中,作者向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四个汉字的结构、部件,只要读者抓住有效的线索,就能猜到答案。“天鹅湖边鸟飞尽”,即去掉了“鹅”字里面的“鸟”;“良无一点双人行”,表明去掉“良”字上面的“、”,再加上一个“彳”;“心上相连是何人”,是“心”字的上面加上一个“相”;“您若无心自在飞”,说明去掉“您”字中的“心”,谜底是:“我很想你”。
汉字的修辞是字谜得以形成的重要依据。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结构,汉字的修辞就是对这些结构进行恰当而巧妙的离合变化展开的。上述字谜,就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汉字修辞方式,形象地给读者呈现出了这四个汉字。
二、汉字的离合
1、离舍的发展变化
“离合,是汉字修辞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从现存的文献看,运用离合方法的作品始于汉代,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在学术著作中总结离合的。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先,由此算来,至少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曹石珠,2006)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真正开始专门从修辞学的角度来审视离合,并对离合进行比较深入讨论的是陈望道先生。他将离合看作是析字的一部分,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离合,它又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从离合的形式看,由最初的一种离合形式,发展到后来的两种离合形式:
(1)作者离、读者合
“作者离”,就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把固定的汉字拆成几个汉字或偏旁,即拆散这种行为是由作者完成的;“读者合”,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的,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要把作者拆开的汉字或偏旁组合成一个汉字,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修辞意图。(曹石珠,2006)
有则对联曾这样写道: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即柴,
白水泉边日月明,三日是晶。
在这个对联中,作者把“岩”,“枯”,“柴”,“泉”,“明”和“晶”拆分成“山”+“石”,“木”+“古”,“此”+“木”,“白”+“水”,“日”+“月”,三个“日”组成的“晶”。这就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将作者拆开的字合并起来,在诗句中找到合并起来的字,从而理解作者的意思,这就是我们说的“读者合”。
“作者离、读者合”这个形式,从离合的分离角度来说,又被称之为作者拆字,读者并字。
(2)作者合、读者离
相对于“作者离、读者合”这种离合形式来说,“作者合、读者离”这种离合形式出现得要晚一些。“作者合”,即从作者运用的角度看,是作者把几个汉字或偏旁组合在一起,“读者离”,即从接受的角度看,读者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把作者组合起来的汉字拆开成几个汉字(曹石珠,2006)。
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其中的“合”可分为“人”、“一”、“口”三个字,是作者为了特殊的表达目的将这三个字组成一个字的,即体现了“作者合”。要懂得作者的本意。读者必须把“合”字拆成“人”、“一”、“口”三个字,这样就体现出了“读者离”的离合形式。
“作者合、读者离”这个形式,从离合的分离角度来说,也被称之为作者并字,读者拆字。
2、离合与文字游戏
离合,主要是指离合汉字,其本质,是离合汉字的结构。离合主要包括拆字和并字两种修辞格。
以下是从互联网上搜集的字谜:
一心向上——谜底(忐)
我在山东——谜底(峨)
又进村来——谜底(树)
只要将谜底和谜面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些字谜都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的离合。从读者理解的角度看,“心”字和“上”字通过“一心向上”(“上”字在“心”字的上方)的描述组合成“忐”,“我”字放在“山”字的东面,既右侧,可组成“峨”,“村”字中的“木”和“寸”之间加一个“又”就是“树”。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在制作谜面时,有意将谜底拆成了几个部分,其本意并不是让读者理解谜面说的到底什么意思,而是要求读者解说谜底。从读者理解和作者运用这两个方面来看,对汉字形体的拆开、组合就是字谜所关注的焦点。具体的思路我们在下面还会详细说明。
三、字谜中常见的汉字修辞格
在众多的汉字修辞手段当中,字谜经常运用的汉字修辞手段主要有减笔和拆字,也有一些字谜运用了增笔。
1、字谜中的减笔
“所谓‘减笔,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有意减少一些汉字的笔画,以构成新的表情符号来表情达意的修辞现象。(曹石珠,2004)”
例如:东南西北燕分飞——谜底(口),它以“燕”为谜眼,“东南西北”表示的方位与“燕”字的上下左右相配,“飞”即“去掉”的意思,就是说将“燕”字的上下左右各个部分都去掉,留下中间的部分。即谜底——口。
2、字谜中的拆字
“拆字”这个概念,我们在前面汉字离合部分已经做过介绍。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谜底(踵)。
作者把“踵”字拆成了“千”,“里”和“足”,读者将这三个字相加就是谜底。
3、字谜中的增笔
“所谓‘增笔,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有意增加一些汉字的笔画。以构成新的表意符号来达意传情的修辞现象。(曹石珠,2004)”
例如:村里安身——谜底(榭)。
这个字谜,既表明了“身”是增加的部件,也说清了“身”字增加的位置。
以上三种修辞方式是字谜中最常见的。
四、字谜的特点、思路和运用
1、字谜的特点
很多字谜之所以脍炙人口,其最能令人回味欣赏和吸引人注意的,当属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谜面。谜面通常是由简短精炼而寓于形象表达能力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歌谣诗词等形式组成,它集中体现了字谜艺术的精华。一个字谜的好坏,就是看谜面语言是否形象、贴切。我们要弄清字谜的特点,就从谜面人手。
笔者认为,好的字谜。至少应该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字谜的谜面,一定要借助事物的形象,将谜底汉字的主要特征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准。要对谜底的主要内容,做高度集中准确的概括,为人们寻
找和揭示谜底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第三,隐。谜面应含蓄委婉,隐晦曲折,甚至与谜底相反。毫无遮挡、直截了当的表达,会破坏字谜的趣味,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所以,谜面语言通常是采用一段别有所指的、充满暗示意味的话语。它表面可能是一句歌谣,也可能是一首诗歌,叙述的可能是或幽默,或抒情的小故事,是一件与谜语真实意图完全无关的事情,但却又与谜底汉字密切贴合,因为谜面所叙述的语言中会旁敲侧击地给读者以暗示和线索,给读者提供找到谜底的根据。
来看这个例子:
鸟落山头不见脚,四处皆水无处寻。
一只鸟飞落到一座山头上,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水,连自己的脚都找不到了。谜面叙说的情景固然奇异,但在谜面的直接意义之外,它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的含义。谜面在叙说鸟和山头情景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条件或规定。这些条件和规定。都与谜底有一定联系。“鸟”、“落山头”、“不见脚”、“四周皆是水”,就是谜面给我们显示的条件。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汉字,才是谜底。一只没有脚的“鸟”,落在“山”头上,应是“岛”字。“岛”字,也正符合“四周皆是水”的要求。可见,谜面语言,类似于一个充满了暗示性含义的隐语,猜谜者不应被它的表面语意所迷惑,而应思考和理解这段隐语的真实含义,依据谜面所显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找到符合条件的正确答案。
2、字谜的思路
其实无论作者也好,读者也罢,只有当双方的思路统一起来时,才能正确得到谜底。作者总是利用汉字的各种修辞方式,将一个汉字进行“拆分”或者“改装”,在传递给读者线索的同时,又会有很多冗余信息来“诱导”他们朝错误的方向思考。有时,读者会沉醉于一个小故事的情节里而忽略了谜面语句中的线索。
例如:
有女不想嫁,藏在禾秆下,
夜夜伴鬼睡。问你怕不怕。
这首小诗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子一直没有出嫁,出嫁的时候却是在禾秆下面。每天晚上都和鬼魂相伴而睡,你说害怕不害怕?如果读者纠结于故事的情节,觉得姑娘可怜或者可怕,那这个字谜永远也猜不出来。其实。作者在告诉读者故事的同时,也暗中说出了谜底这个字的所有部件,这些就是线索,只要找到了线索,谜底就迎刃而解了。仔细读一读,我们会发现这首诗里真正有用的线索,就是“女”,“禾”。“鬼”三个字。“女”字在“禾”字的下面,变成“委”字,符合“禾秆下”的说法,“鬼”字在右边,最后组合成“魏”,这就是谜底。作者利用了汉字的拆分,将“魏”字拆分为三个部件,读者只要将部件找到并拼凑在一起,就能得到答案。至于那句“问你怕不怕”,无非是作者为了扰乱我们的思路,同时也为了使诗歌押韵,使故事完整而添加的冗余信息罢了。
除了讲故事,还有一种特别的字谜,即前面提到的,短小的一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是一个谜面,读者只能从这仅有的几个字中来找答案。这种特别简短的字谜有时候反而更伤脑筋。笔者认为,这是字谜的设计者利用了读者正常的认知心理,巧妙地避开了常人思考问题或者感知事物的套路,从而使得那些就在眼前的答案,读者们却由于思路不正确而看不到。简单地说,就是出谜者和猜谜者对字谜进行思考时的“参照物”不同。例如:“天上飞的”。短短四个字,就是一个字谜。大多数读者一看到“天上”和“飞”,一定会想到凡是能在天上的事物,都应该是猜测的对象,他们的参照物是正常思维下的“地”。天与地相对,天上飞的,自然是空中的东西。而这个字谜,作者的参照物却是“天”这个字本身。“天上飞的”是指“天”字的上部。这个字谜的谜底,就是“天”字最上面的一横,即每个人都会读会写的“一”字。“飞”是为了迎合“天”的性质,同时为了顺应人们正常的认知心理,扰乱人们的思路。再比如:“六十天”。如果读者只是想什么东西有六十天,什么字和时间有关的话,就又上了出题者的圈套了。正常思维的参照物是“时间”。但是,这个谜面的参照物和时间没有任何关系。想想看,“六十天”不就是“两个月”吗,两个“月”在一起,当然是“朋友”的“朋”字了。出题者的参照物就是“月”字本身。可见。要想猜出一个简短的字谜,必须要善于辨别出题人的参照物是什么。这类字谜,不会按照人们的正常认知心理去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放开思路,也许谜底就是谜面中出现的字本身。
选择参照物的出题思路,也体现出了汉字离合的修辞方式。
3、字谜中汉字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汉字的修辞方式在字谜中的运用有很多,一个字谜里,经常用到多种修辞方式。只要我们对这些修辞方式有所了解,对汉字的特征有所认识,对思考的角度有进一步准确的把握,那么猜字谜的过程就会更有意思,人们也能更好地领略到汉字修辞的魅力,
下面这个字谜就是笔者自己编写的。与大家共享:
原来有心,人盼尔音。
卧薪燃草,屯明月沉。
心决非冰,烁火边吟。
这首诗的叙述是这样的:内心盼望着远方的消息。燃烧卧榻的柴草,连夜晚的村庄也变得明亮起来,心意已决后,在篝火边快乐地吟唱。
“原来有心”运用了增笔。“原”加一个“心”组合成“愿”,“人盼尔音”也用了增笔。“”和“尔”结合起来是“你”,“卧薪燃草”一句运用了减笔,“薪”去掉上面的“*”,得到“新”,“屯明月沉”是拆字、并字的运用。“月沉”表示去掉“明”字中的“月”,“屯”和“日”组合起来成“音”,是“春”的异体字,“心决非冰”是减笔增笔的套用。“决”字先去掉左边的“7”,然后用“t(心)”再去补上,得到“快”,最后一句“烁火边吟”依然是减笔的运用。“烁”根据“火边吟”的提示我们可以猜到是去掉左边的“火”,谜底是“乐”。所以整首诗的最后答案为“愿你新春快乐”。
除了减笔、拆字、增笔等修辞手法外,还有并字、借形、联边、合形、变形、倒字等汉字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能不能用于字谜。要取决于汉字修辞运用者的爱好与才华,以及运用者的奇思妙想。(曹石珠,2006)
五、结语
字谜,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块神气的土地,他体现了汉字独特的魅力。研究与字谜紧密相关的汉字修辞,可使我们了解字谜神奇的魅力之所在,也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汉字的魅力。促使我们揭开字谜神秘的面纱,更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对字谜中汉字修辞手法的潜析,我们可以知道,汉字修辞为修辞运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作为汉语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修辞也很好地体现了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