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春
一、教学内容注入生活的清流
《品德与社会》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关于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将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废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我是一个消费者》一课,在课堂上模拟开展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劳、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注入活动元素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要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表演欣赏、讨论交流、作品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如《集体中处处有规则》一课中要引出“规则”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方案:
方案一:分组夹玻璃球比赛
1分好活动小组,并准备玻璃球及容器若干,筷子每组一副。
2不明确规则,进行夹玻璃球比赛。
预设:活动中出现靠手拿玻璃球、单人夹球等“违规”方法取得胜利的现象。
3交流意见。
讨论:该怎样做才公平。
4确立比赛的方法,引出“规则”,揭示课题。
方案二:玩“剪刀石头布”
1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引发矛盾。
预设:全体学生为一组,和老师玩“剪刀石头布”。教师出“石头”并宣布:出“剪刀”的学生输了:出“布”的学生也输了,因为老师的“石头”比学生的“布”大,包不住;出“石头”的学生也输了,因为学生的“小石头”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
2交流意见。
讨论:该怎样做才公平。
3归纳,引出“规则”,揭示课题。
经过试教和思考,在这两个游戏中,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觉得“剪刀石头布”游戏不但简单,不需要多做准备,而且游戏目的指向更明确、更有效。
三、教学时空力求开放化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材料,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时空要做到开放化,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另外,教学时空的开放化还必须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正如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