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杰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关注学习起点的把握。“学情分析”高频率地出现在教学预案的设计中。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教师已从单一的教学内容的分析,逐步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学习基础等作为活动设计的重要一环,纳入到教学目标与预案设计的前期设置之中。可是每次课堂中,总会感觉到预设活动的调整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指导随意性很大。学生现实状态的分析处于模糊的一知半解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学生解读”服务于现实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立足于“儿童立场”的“学情分析”,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因此在分析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的同时,更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现结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一课的“学情分析”的展开为例来谈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
一、观察——摸清学生群体、个体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比如群体思维外显的班级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冲突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注意个体的思维提炼。而群体思维内敛的班级中,教师要多鼓励多种思维方式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吸纳方式中内化知识、方法结构。
在认知倾向的定位中,教师要将本班学生的实际状态作为教学的整体来把握。
观察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过程,细致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认知倾向等,进而设计符合特定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调查——把握学生群体、个体的经验储备与可能状态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学习内容和目标,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1.从教材内容的分析中剖析学生的可能状态。
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1)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其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数乘法的计算学习,对于“转化”的方式解决小数乘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其二,在章节学习之前学生已进行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对于其计算的算理有了清晰的理解:即哪一位上的数去除,商就在哪一位;对于商中各位的意义,余数的意义,不够商的O等多种情况与整数除数进行类比联系后有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
(2)已具备的方法基础:转化思想的建立,整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分析。
(3)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将除数仍按小数进行计算:不会将作为除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小数除小数的计算困难;商的位置不准确,即算理不明确;其他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会将算理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过程进行分析认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2.借助问卷分析准确了解现实状态。
基于教材内容的剖析是对学习者外部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目标定位、预案设计提供依据。
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前期调查问卷
(1)小明的妈妈买了6千克苹果,共用去5.7元,那么你知道苹果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2)小红的妈妈买了每千克4.2元的鸡蛋,共用7.98元,你知道共买了多少千克?
(3)超市大降价,萝卜每千克0.55元,白菜每千克1.1元,白菜的单价是萝卜的几倍?
(4)学校用300元采购了每张4.5元的电脑光盘,你来算算最多可以买到多少张?
数据采集情况:(本次分成两个班的对比分析旨在了解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学习内容中的思考过程与方法)(略)
3.借助师生共同备课,摸清认知水平与经验层次。
在课前与部分学生交流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大致了解学生的需求状态和问题指向。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今天这节课我们能不能独立学习,会有什么困难?
(2)如果你是教师,会怎样来清楚地与同学们交流计算方法?
(3)可以设计怎样的练习进行巩固?
三、综合分析——精确了解学生群体、个体的能力、思维状态
学习目标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体会方式方法、思维结构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新旧思维方式的同化、转化、应用、提升,都需要通过精妙的方式使之激活,而这种激活的刺激首先是对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精确分析与把握。因此在分析学情中,除了解相关经验储备外,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状态的分析也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是“学情分析”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通过前期教材内容、问卷调查、师生交流后,借助数据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剖析两个班级中学生能力、思维状态的情况,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1.学生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中正确率较高,结合另外两个竖式的过程,说明学生在由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向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过程中,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再是难点。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沟通算理就成为重要的过程。
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估计的解题策略,即运用除法与乘法的逆运算、大致估计商的范围等来解决第3个问题,直接写答案的大多是这种方式。他们是通过估计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并没有进行竖式计算。那么估计与除法计算怎样有机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计算中有效地形成计算的方法呢?
3.大部分学生已有了将除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的意图,但由于表达形式上的不足,无法准确地呈现。而一半学生仍没有走出小数点的束缚,与整数除法进行类比迁移时形成了负迁移,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需要教师的指导分析。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聚集到这点上,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推动计算品质的提升呢?
“学情分析”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状态,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即明确学生现实的思维状态,通过对现有状态的引导、激活,提升学习品质;明确学习内容的价值,分析借助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次中提升学生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升到怎样的层次要求,等
等,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量化的标准。
四、整合分析材料——确定教学目标与设计学习过程
通过前期针对班级学生思维状态的了解,结合问卷情况的分析,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与指导的目标与过程主要体现在:(1)教师在常规积累中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商不变的规律”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找准最近认知发展区。(2)引导学生在对呈现的资源进行类比分析中,找到共同点,沟通除法计算的算理,形成清晰的解题方式。(3)融合估算的分析过程,在算理分析中提升学生的数感。(4)借助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聚类分析中综合提炼出计算方法,在横向、纵向联系中突出“转化”思想。
这样教学的组织与指导基于学生的认识,重点不再是为了讲清算理,而在于:(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沟通除法计算的法则,形成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并在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2)在主动地估计数的范围大小的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结合具体问题提升数感。(3)突出“转化”思想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将数学思考走向前台,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4)有机地将两课时的内容(位数不够,被除数需补O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片段一第一课时的引入
这3个计算你会做吗?先估计一下得数是多少吗?说一说,是怎样来思考的?
0.12÷0.03=3.6÷0.8=7.98÷4.2=
生1:我估计第1题答案是4,因为可以把这个计算看做是12÷3,转化成整数来进行计算。
生2:我估计第2题是4点几,我也是把它看成36÷8口算的。
师:为什么都这样来计算呢?
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分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就是把握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起点组织教学。这里按一个估计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转化”的过程,为计算、提炼法则做准备。
片段二第二课时:被除数需要补0
老师呈现学生在解决1.1÷0.55时出现的5种计算过程。
师:这5种计算过程你都看得懂吗?有没有错误的?互相说一说。
生1:小数点的位置不对。
生2:我爸爸教我还要划0,被除数不够,还要先补上一个0,这样对位就不会错了。
师:那通过比较,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分析不同资源的呈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计算的过程。在生生互动交流分析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划0、补0问题(格式规范)——解决对位分析(明晰算理)——对比反思归纳算理。使学生在聚类分析对比中经历法则的提炼过程,在关注算理的同时强化算法。
有效的学情分析,帮助我快速地了解到执教班级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的理解程度,在把握认知起点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对比沟通,使得计算方法结构化,突出了思考方式,对教材、对单元内容教学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活动本身就要基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细心地观察与思考学生的实际状态。才能确立合适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切合学生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形成在学生真实现状基础上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