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儿童的智慧

2009-02-19 10:04
江苏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李时珍鲈鱼汤姆

刘 宁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能经常碰到这样的对话:

《小小标志》教学片段:

师:从“卫岗”牛奶的标志,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像一个大牛角,代表一头奶牛。下面像个牛奶筒,接住挤出来的牛奶。

生2:像一个红色的火炬,可能是牛奶场的工人们希望生意红红火火,代代相传。

生3:虚着眼睛看。还有点像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下面是奶杯,上面是牛奶冒出来的热气。给我很暖和的感觉。

在上这节课之前,很多孩子并没有注意过这个牛奶品牌的标志,但是老师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接二连三地说出了自己的联想,细细体会,你一定能感受到儿童大脑的转换实在快得出奇。实际上。在小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他们非常擅长于形象思维,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大脑的自然特性要求须在思考源泉处,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培养他的智力,让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有关这个形象的信息的加工。”儿童智慧的特殊性就在于此,认识了这种特殊性,我们就不会在儿童“理性的睡眠期”强迫儿童理解、背诵过多理性的内容,更不会限定儿童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固定答案。

正如四季更替,万物生长自有时节,儿童智慧的生长自有其节律。智慧活动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一平衡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同一个班级中儿童的阅读水平、表达能力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孩子们在某些基本能力上又会相差无几。于是,“因材施教”对于大班授课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而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生长,更是对专业水平的考验。同时,又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努力攀登的“高峰”。

一、理解儿童:了解语文课堂中的儿童表达需求

智慧的课堂可能是多元化、个体化的,还可能是开放的、个性化的,不同的孩子表现出的智慧是不一样的,循规蹈矩和标新立异的孩子、胆大的和腼腆的孩子、心细的和粗犷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静心聆听,才能发现儿童智慧生长的过程。

《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感觉人也浮在香气里了!香气浸到每个人的心里去了。真是——(出示诗句)

满树白花遮望眼。

接天香气()天来。

师:谁能联系课文,将这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漫”,我觉得因为香气太多了,槐乡简直已经装不下了!

生2:“扑”,香气已经扑到每个人的身上去了!

师:你把香气写活了!

生3:“铺”,香气铺天盖地!

生4:“满”,满满当当,槐乡就如同装满香气的大坛子。

生5:“飞”……

生6:“溢”……

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已从文字的描述里比较充分地领略了槐乡弥漫着的独特香气时,就让孩子充分地倾诉、表达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老师选择了补充诗句的策略,引导孩子透过一个字交流此时内心的丰富感受。面对完全陌生的诗句,学生没有任何思维的束缚,又有满腹的感受想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儿童的智慧“相击而生灵光”、“相荡而成涟漪”。作为一名课堂观察者,我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文字的美妙之中,这美妙,不正是教学智慧和儿童智慧的完美合作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教学情景中,每个孩子理解的独到之处,正是他(她)智慧的个性色彩的显现,老师恰到好处的鼓励与点拨就会成为滋润儿童智慧的“春雨”。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充分生长,在仔细倾听学生发言之后,老师又追问:

师:诗歌原句中是这样写的:满树白花遮望眼,接天香气荡天来。你认为诗人的感受和你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

师:槐乡的美引发了我们相似的情感,让我们久久沉浸其中,回到课文“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你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儿童的智慧不仅要发现,更要引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紧扣本学科的特点引领儿童的思维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潜入文本、习得语言、推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样的点拨才能让儿童的智慧在语文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二、尊重儿童,呵护儿童表达力的生长

1.在道德引领中呵护儿童智慧的生长。

智慧首先是指向善的,智慧若水,大爱无痕。我们培育儿童的智慧,要充分引领儿童的自我价值建构,实现人性的完善、人格的提升,而这种自我建构,绝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发儿童内在的矛盾冲突,在对冲突的自我化解的过程之中形成的。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父亲非常疼爱汤姆,经常带汤姆来钓鱼,今晚他看到汤姆那么耐心地等待,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很欣慰。可是汤姆钓到的是在规定时间内才允许钓的鲈鱼啊!一边是心爱的儿子苦苦哀求,一边是国家的严格规定,此时的父亲真不好当!老师来扮演小汤姆,谁愿意演一演父亲?

师(扮演汤姆):爸爸,我好不容易钓到这条鲈鱼,您看它多大呀!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呢!您就让我带回去吧!

生(扮演父亲):不行,现在还没有到规定钓鲈鱼的时间,再大的鲈鱼也要放回去!

师:可是,爸爸,这里一个人也没有,不会有人知道我们钓到鲈鱼的!

生: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更要自觉(同学们笑)!

师:哎呀!爸爸,求求您了!就这一回!

生:你别再求我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斩钉截铁地说)求我也没有用,对违反国家规定的事情,一回也不行,半回也不行!

儿童智慧生长的根本应该是“善”,这是智慧萌发的根基。像这样的角色扮演,让儿童置身于近乎真实的情境当中,化课文的语言为真实的情感,在语言的习得中磨炼自身道德品性,学生在拒绝当中完成了对“遵守法规”的内在认识,这正是通过一种巧妙的道德引领呵护儿童智慧生长的方法。

2.在巧妙点拨中呵护儿童智慧的生长。

每个孩子都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慧、有不同的优势和强项。智慧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不同的色彩。孩子的智慧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你相信不相信、信任不信任、发现没发现。只有坚信,你才会努力地发现和开发。坚信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注重在巧妙的点拨中呵护儿童智慧的生长。

《李时珍夜宿古寺》片段:

学生通过品读文字已比较充分地感受了李时珍察访药材途中生活的艰苦,但对其研究的艰辛尚不能完全体悟。

师:不过,老师想告诉你们,李时珍吃的“苦”绝不仅仅如此!大家默读课文的8-13自然段,你对“苦”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生默读课文。)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跟周围的小朋友交流交流。

(生交流,老师巡视,并聆听学生的感受。)

师:李时珍还吃了什么苦?

生:读了他的采访笔记,知道他每天白天奔波之后,夜晚还要写很久的记录。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这些察访记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1:我从“忍冬花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想到李时珍可能住了下来,观察了忍冬花的开放情况,也有可能问了很多人。

生2:我从“胭脂草捣烂了……”猜想李时珍可能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对胭脂草做过实验,泡、煮、捣、榨汁等等,最后发现了一种最有用的办法——捣烂。

生:……

师:要把草药的药性准确地留给后人,李时珍下了多少工夫呀!这正是一种研究揣摩的“苦”呀!让我们再读读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字吧!

你看,孩子并没有见过李时珍是怎样做研究工作的,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大多数孩子能够走进文本,朴素地感知到李时珍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研究工作,而这些工作,才是李时珍口中的“苦”与“乐”。点拨启智,润物无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就是对儿童的充分信任和尊重。

还应注意的是,在这堂语文课中,感受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不易对于理解这个人物形象至关重要,所以老师不能满足于几个发展比较快的学生的回答,而要铺设思维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必须的思维体验,促进儿童智慧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身为教育者的我们须时时牢记:呵护儿童的智慧,要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阅读儿童,其实也是在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蒙台梭利说:跟随儿童,向儿童学习。的确,阅读儿童的智慧,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者迫在眉睫要行动的事情。

猜你喜欢
李时珍鲈鱼汤姆
江东往来人 犹记鲈鱼美
一叶舟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2019是瑞士“鲈鱼年”
掉钱
李时珍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