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楼市“断供”

2009-02-16 04:57冯冬梅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楼市业主供应

冯冬梅

“供”是楼市常用词语,以“供”作为语素构成的楼市词语很多,如“供房”“供楼”“月供”“供款”等。最近楼市又流行了一个新词语“断供”。例如:

(1)目前随着房价的进一步下降,在深圳像张先生这样的“断供者”逐渐增加,主动“断供”的人越来越多。(十房网,2008年7月28日)

(2)近期,深圳楼市出现少数业主选择停止供房的现象。如果个别断供事件一旦演变成“断供潮”,会波及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及金融安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国际金融报》2008年8月8日)

(3)虽然深圳市银监局否认了深圳已出现大规模的断供现象,但部分购房者因为房价的连续下跌,所购房产成为负资产,而选择断供,也是事实。那么,北京等城市是否会出现大规模断供的现象?21世纪不动产的研究测算表明,北京房价下跌45%是断供的临界点。也就是说,只有当房价下跌45%以上,北京才会出现成规模的断供潮。(《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8月12日)

“断供”作为一个新近流行的楼市术语,意思是断停供房,中止房贷合同,按揭购房者因自身经济状况恶化而无法继续按月供房,或者因楼市发生变化,房子贬值,购房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违约,不再偿还银行贷款。“断供”一词以惊人的态势在楼市里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迅速走俏,业主断供房款,银行断供按揭,政府断供土地,合作商断供材料。网络、报纸、媒体对楼市“断供”所关注的高度,远远出乎人们所料。在“百度”里输入“断供”二字,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3220000篇,信息基本都和楼市有关。“断供”还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催生了如“断供门”“断供族”“断供潮”等流行词语。

在楼市术语“断供”流行之前,“断供”只是以一个临时缩用的语言形式存在,本义是停止供应,主要用于煤油、汽油、食品、电器等其他物资因来源不足或其他缘故而停止供给。如:

(4)国内成品油供应趋紧,个别地区出现限供、断供现象。(《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25日)

(5)国美擅自降价27Y,夏普断供65英寸液晶。(媒体资源网,2008年8月4日)

现在“断供”这个临时形式凝固成词,词义缩小了,专门指业主停止供房。楼市“断供”意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社会原因。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近年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其中也充斥着投机,充满了风险,楼市变幻莫测。由于房价大幅度下跌,楼盘的业主都因资产严重缩水不愿承担房价继续下跌的风险或确实出现还款压力而选择了“止损出局”。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语言中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形式来记录。不同领域的词语相互借用的语言现象很多,“断供”一词在其他领域中已经存在,现被楼市借用吸收进来,专指楼市停止偿还购房贷款、终止房贷合同的行为,扩大了词语的内涵义。“断供”走进楼市,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语言发展变化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是语言自身的原因。从语言形式上看,“断供”就是停止供应的减缩,这样的语言现象不是个别的,与语素“供”相关的同类的缩减词还有“连供”(连续供墨的缩减,引申指连续供墨系统,是一种代替墨盒的器具)、“直供”(直接供给)、“限供”(限制供应数量)等。减缩法是构成新词语的一种重要手段,缩略词构词简洁、内涵丰富、词义直观、使用方便,用缩减的方式产生的词语数不胜数。可见,“断供”一词的构成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另外,我们相信楼市“断供”走红,也会反过来促进本来就存在的“断供”为广大人民所熟悉。因为除了房地产行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常常出现因市场发生变化或资料储备、材料来源不足而无法按照原计划供给的情况。而且在现代生活中勃兴的行业经常会向其他领域输出词语,比如IT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博傻”“套牢”“飘红”等股市词语就是从股市中走出,进入全民常用词汇的,“断供”也要走出去,延伸到其他的领域,使本来存在的含义逐渐扩展开来。世界资源是稀缺的,当某一资源供应不足,那就是“断供”来临了。

猜你喜欢
楼市业主供应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一条鱼滑入下水道
职业“房闹”背后的“产业链”
供应绩效概念模型研究
开发商可以将小区的停车位高价卖掉吗
读者观点
物业出租小区广场牟利,业主能否要求折抵物管费
量价齐跌 颓势初显—2014年上半年楼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