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在短时间赶上了世界一流水平,取得了令国人倍感自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回首我国飞天路,航天事业在新中国刚成立时物质条件等“硬实力”极其孱弱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航天舞台先进行列,不仅为我国的国防、经济和基础科学研究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积累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几代航天人在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坚强意志,形成了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不懈进取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 的航天精神,这正是“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各个行业的企业如果把航天精神和本企业结合起来,形成本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企业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信心
——让航天自信的光芒耀神州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和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产品竞争力,更没有市场竞争力,抵御外来各种风险只能是奢谈。近期,微软公司针对中国XP盗版用户的“黑屏”风波,更是给国内的软件业带来了尴尬。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掌握核心技术,不得不受制于人。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智慧,更不缺精湛的技术和手艺,历代的能工巧匠和现代社会的技术能手更是层出不穷。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或许要在这一年故意要考验我们。从战胜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到成功举办令世人惊讶的北京奥运会, 我们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民族精神的赞歌。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再次向世界证明了我们的智慧!我们能战胜天灾人祸、能举办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能在太空漫步、接下来还要登月,说明中国人并不缺乏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细致高效的做事精神和管理能力,而且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可以做到世界最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曾是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成就,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作为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更应在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间的竞争,国家间的差距实质上是企业间的差距。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要树立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念和新思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求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们的企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求得新的作为。
使命
——企业必须为“使命”而战
使命,是出自于对于远大理想的一种自觉的承担,是神圣的,需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捍卫和完成。几十年来,我国数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并为此倾注了毕生精力,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钱学森、梁思礼、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为代表的一批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环境回到祖国的怀抱。当1956年,新中国为了发展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时候,他们又听从祖国的召唤,立即着手中国火箭、导弹研究的组织工作。面对既无人才、又无设备异常困难的境况,国外在这方面对中国完全实行封锁,他们不仅不改回国参加建设的初衷,而且坚信只要经过努力,中国人也可以掌握研制火箭和导弹的技术。一天,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他坚定地回答:“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也能干!”正是这些无数的航天人,满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理想,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默默奉献,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淡泊名利,勇敢地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懈奋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创新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不仅大大缩小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的差距,而且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搞事业要有使命感,搞企业同样需要树立使命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史人爱迪生做灯泡时说:“要让天下亮起来。”于是整个公司致力于发展电灯泡,最后他们的电灯泡扬名天下。正因为有了这个使命,才有今天通用公司的地位。因此,只有拥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产生无穷的向心力和前进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要求,我们要铸就世界级的企业,就必须在观念、技术和服务上都要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以英雄的航天工作者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具有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负重前行。
人才
——伟大的人成就伟大的事业
人才是推动中国航天业自主创新和实现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航天始终坚持广揽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优待人才、培训人才的方针,培养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术过硬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在组建这支队伍初期,中国航天就采取内外并举的方式,千方百计地从国内外广揽人才。对内,全力以赴协调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军队,选拔了第一批急需的技术专家;对外,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并委以重任。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航天事业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国际一流的技术专家、有为青年,胸怀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投身航天,献身航天,施展才华,并先后涌现出以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思礼等老一辈专家为代表的杰出人物。
在抓好组建航天人才队伍的同时,中国航天始终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围绕使命和责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主题来抓,并从人才规划、机制创新、优化环境抓起,从事业吸引、培养提高、待遇保证等环节入手,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坚持重点工程与核心人才同步发展,通过老专家的传帮带、加强培训教育和在关键岗位上实际锻炼等办法,使大量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了航天技术人员新老更替。随着神五、神六、神七的相继发射,中国航天的“少帅军团”逐渐为世人所知,200余名型号“两总”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45岁以下的占70%;月球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正副主任设计师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占到65%。在这次神七任务中,火箭试验队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飞船试验队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到35岁之间。一批才华横溢、奋发有为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迅速成长起来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审视当前国内企业的人才环境,表面看上去都很重视人才,且一些企业还有具体实在的优惠政策,但还是普遍存在紧缺的人才找不来,重要的人才留不住,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人才、核心人才的流失等现象,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缺乏公平自由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存在着分配不公。一是行业收入差距拉大,行业分配不公是导致部分企业员工不安心工作,频频跳槽的重要原因。二是国企内部收入差距悬殊巨大。一些企业的老总一方面口口声声说要重视人才,另一方面为自己和核心高管层不仅拿着高出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几十倍的收入,而且享受着高福利,如公款旅游、出国、公车服务等职业消费。这样大悬殊的收入分配是职工的钻心之痛。薪酬不仅决定职工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还会使职工面临家庭负担与生活压力等精神包袱。试想,一个背着沉重思想负担、消极心理、繁琐事务缠身的人,哪还有心思安心工作和技术创新。
另外,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突出也是企业人才成长的一大障碍。破除官本位思想讲了多年,迄今并未见成效,而且官本位有愈演愈烈之势。前一阵子,深圳大学一个处长职位,引得40余位教授的争抢,在河南省出现65个博士争当副县长,在中央国家机关竟有4 723人争考一个公务员的现象,不仅说明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其背后的“官本位”思想更催人深思。在我们的企业中,总是存在技术人员想当室主任,室主任想当车间主任,车间主任想当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想从政的思想, 官本位思想使一些搞技术的人不认真搞技术,而把心思放在谋求升官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要以中国航天为榜样,不断改善企业人才环境,靠事业吸引人、成就人,始终坚持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
团队
——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作为一项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了飞船、火箭、通信等七大系统,协调配合的单位多达3 000多个和几十万工作人员参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发。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了助推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航天研制队伍培养了顾全大局、密切协作、主动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谦虚、讲理、负责”的思想作风, “抢困难,让方便”的工作作风,“有问题共同研究,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已经成为航天人固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员工在处理与国家、集体利益中,具有大局、包容、协调的行为准则和较强的执行力。
事业的推进,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和问题。我们企业的工作也是这样,我们应当把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整合资源、科学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面对企业前进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严谨
——细节决定成败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是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航天人的脑海里,自觉地体现在航天人的行动上,成为航天人永恒的座右铭。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浮夸,是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深刻体会。多年来,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努力提高航天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寻求关键技术突破。他们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前沿,依靠科学,尊重规律,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50多年来,几代航天人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形成了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独具航天特色的质量文化。他们始终有着“归零”的追求,对任何问题,都要不留遗患和举一反三地解决。他们紧紧抓住影响发射、运行、返回和涉及任务全局的关键节点,对关系航天员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做到严、细、慎。特别是任务的最后阶段,牢牢把住加注、扣罩、船箭对接等重点工作的质量关,确保安全可靠。真正做到了“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中国航天严、慎、细、实的精神对于中国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对于遭受各种安全和质量难题困扰的企业是一剂良方。今天,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企业老总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产品粗制滥造,他们在面对中国的航天事业、航天人、航天精神时简直就是让中国制造蒙羞,让中国质量蒙羞。希望我们企业能像中国航天人那样做事严谨、科学、求实,像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那样重视我们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产品的质量。
创新
——企业前进的发动机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牢牢掌握航天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是中国航天人与生俱来的理念与原则。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面临着外国的技术封锁,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攻克航天技术难关。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逐渐扩大,但是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严格的高技术出口限制政策。发展航天高技术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正是依靠我国航天工作者的刻苦攻关和艰苦努力,才逐步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条“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精、水平高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道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正确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相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们其他行业、其他的企业也成天在搞自主创新,但企业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一些企业想靠合资换技术,用资金引进技术,几十年过去了, 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并没能有效地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得靠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像中国航天那样,只有始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新的台阶,才能更快推动企业产品的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软实力取得巨大成功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企业提升“软实力”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当前,我国的企业正在构建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希望能把航天精神的内涵引入到软实力的构建之中,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责任编辑 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