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霞
〔关键词〕 识字教学;掌握;构字规律;突破;字形难
点;阅读;课外书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1(B)—0038—01
一、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捷径。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所获得的知识不仅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当学生学习了基本字、基本笔画、笔顺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后,上课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学生兴趣盎然,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如,学习“玉”字时,有的说“国”字去掉方框儿,就是玉;有的说“王”字加上一点就是玉;有的说“主”字的点掉在腰间,就变成玉。学习“爱”字时,学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生字。
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突破字形难点
刚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下介绍我采用的几种趣味识字方法:
1.编口诀。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口诀”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念”今天要用心念书,“肯”月亮不肯止步,“狼”狠心一点。
2.排队组字。教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来组成教师读出的生字,然后全体学生认读。
3.抢卡片。教师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二三个学生站在黑板前,按教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找到后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
4.编故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构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小故事。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三、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五六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能够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要一边教学生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重复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可以获得 “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优等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并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基础较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个小点,阅读完之后再请教教师或会读的学生。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四、在生活中识字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上的汉字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是让学生巩固字形的好办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让学生认识家中物品的包装上的汉字,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做成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