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B)—0021—01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教学局面,教师要反思,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观。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教师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教师要尊重他们。当然学生毕竟有惰性,有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幻想粗暴地禁止和压制,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教师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
中学是学生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钱理群在《我的教师梦》中曾强调,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而这种“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青春精神”,恰恰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意味着要唤醒学生精神世界中沉睡着的自由精神。因为就其本性来说,所有人特别是儿童,都具有自由的天性,包括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但在传统教育下,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这种天性一步步被压抑被剥夺。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更多的时候应注意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到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耳朵、“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眼睛,是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包括教材的选择,课文的选择。“解放”学生的耳朵,指让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还课堂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脚,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自由地选择。“解放”学生的嘴巴,是指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是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不随意否定,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其观点的正确性。“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教师在语文课上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学习语文不分课内课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常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然,强调课堂氛围应该是和谐的、宽松的,并不是否定课堂纪律与秩序的价值,也不是否认一定程度的紧张是人的聪明才智超常发挥的条件之一。学习环境的根本属性应该是宽松的,纪律、秩序与竞争都是为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是为了在张弛有序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只有思想不受束缚,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需要宽松的环境。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需要教师以爱心和理解来面对学生,要多肯定、多引导、多鼓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更细致地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在方法上,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批阅日记作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塑造其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