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

2009-02-12 08:47穆乃胜
电影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特点创作

穆乃胜

[摘要]新中国解放初,我国的电影音乐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植根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调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曲家们努力吸收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探索作品创作的民族化,积极开拓题材、内容,使创作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上更具多样性,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有特色的电影音乐和深受听众喜爱的电影歌曲。为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解放初;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一、电影音乐风格的民族化

早在延安时期,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新中国解放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植根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调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电影艺术的繁荣,尤其是解放初期,崭新的时代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激励着音乐家们的创作,他们努力吸收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探索作品创作的民族化,积极开拓题材、内容,使创作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推出了一批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影视歌曲,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当时,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并且极富有民族民间特色,很多观众就是从当时的电影配乐中了解我国各民族音乐的,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尤其是在反映我国各民族生活的电影中,那极具地方风格的电影配乐,更加深和衬托了电影所要表现的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内容。如根据云南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电影《阿诗玛》,其音乐的创作在云南撒尼族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完美地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由于其电影故事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缠绵优美的云南民族特色的歌声,深深的喚起了人们对那个美丽、善良女孩的同情和喜爱,仿佛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还没有离开生育她的故乡,她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倔强地挺立在石林深处,正像歌中所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它以优美抒情的格调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纯洁而坚贞的爱情,并围绕这个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以及火把节里富有浓郁撒尼族民族特色的风俗画面。又如:《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等影片,都完美的把民族音乐和电影故事相结合,加强了电影的感染力,成为我国民族风格电影音乐的成功范例,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后来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影音乐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在创作上出现了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同时在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上更具多样性,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有特色的电影音乐和深受听众喜爱的电影歌曲。由于电影情节的要求,作曲家尝试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加强了电影音乐的感染力,这个时期,由于我国专业作曲队伍的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音乐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如《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的运用,就采用了独到的表现手法,其中有一场战斗的前夕,在乌云滚滾的背景画面衬托下,我游击队员随手弹拨的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引发了观众的心理感受与电影情节的互动,这一新颖的表现手法加强了剧情的感染力,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的不拘一格的多样性表现手法。

在《平原游击队》中,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日本的调式音阶描写了日本兵的主题,用简单的旋律,调侃地把侵略者的残忍、恐怖和愚蠢描写得淋漓尽致,其表现手法大胆而有开创性,以至于到今天大家还耳熟能详。电影《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通过与其他场景音乐很好的相互融合。表现了一个穷苦出身倔强、执著而又纯真的艺术形象,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再有,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也是当时电影音乐的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手法。如《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都采用了这一手法。

除以上几种表现手段,作曲家们还采用了其他一些表现手法深刻表现了电影的主题,如《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

三、电影音乐创作的大众化

建国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在歌词的描写上朴实、自然,有的歌词就是那个民族的生活语言,更具人性化。往往从简单的歌词中揭示出更深层的哲理,旋律的创作上更抒情,接近口语化,音域适中,较适合普通观众演唱,更具大众化特点,与后来文革时期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往往电影一播出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已故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先生,说起他的电影音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他为我国解放初期的电影音乐竖起了一个里程碑,反映了我国那个时期的电影音乐的创作特点。每当他创作一部作品,都要坚持深入体验生活,在无数个采风的日子里,他跋山涉水,历经边疆各种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从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去最边远的山区,向民间艺人学习,挖掘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语言。把那些典型的少数民族音乐旋律记录下来,并融入他的作品中,所以,他创作的大量电影音乐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音乐语言往往是那个民族最自然、最熟悉、最有特色的旋律。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很多电影作品由于他编配的电影音乐极具民族特色而经久不衰,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直到现在我只要听到他的歌曲《怀念战友》,都会热泪盈眶,毫不夸张。在冰山上,当我们的战士冻死在边界时,手里仍然紧紧握着自己不能松开的步枪,凭空高潮迭起地响起那具有新疆塔吉克族风味的激情旋律,充满悲痛和心痛,充满无限怀念和追忆。“啊——亲爱的战友,你再也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没有华丽的歌词,几句撕心裂肺的呼喊,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听众。而对于《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另一首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词非常简单,旋律接近口语化,以鲜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在新疆塔吉克族优美旋律的烘托下,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对过去美好爱情的回忆,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留给观众去想象,这样的处理在音乐的诠释上层次更显丰富,每个人哼唱它时都会随着自己经历和心情不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让听众回味无穷,可见其作品的情感已经与听众的心里脉搏深深的交融,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涵。

综上所诉,上世纪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音乐在创作上体现了以民族风格为主。积极拓展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段,创作出了丰富的受群众喜爱的电影音乐作品,为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特点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