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
面对校本教研研而无效、空洞无味、内容分散、形式单一、专业引领不够、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我们学校开展了追求实效的课堂研究实践,以下四种形式适合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对深化学校的校本研究、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 同心共行,开展“同一主题”式的课堂教研
所谓“同心共行”,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一是“同心”,即“我”不是校本教研的局外人,而是与其他所有参与者一样,是整个校本教研活动的身体力行者,为了同一个研究目标,共同负担同一研究课题或内容,大家“心往一处想”;二是“共行”,即瞄准同一个研究方向与目标,把校本教研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自己的问题,确立“我荣俱荣、我损俱损”观念,共同参与、合作研究、优势互补、相互质疑、共享成果,大家的“力往一处使”,让自己和他人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共同进步。例如,我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生态课堂”主题研究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有效的课堂实践与观察反思,积淀了许多丰富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为追求尊重生命、尊重个性、顾及差异、遵守教育节律、增长知识、开发潜能、启迪智慧、愉悦身心的课堂教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种校本研究活动既确保了活动主题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又确保了所有参与者都是固定的“志同道合”者,大家拥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所以“同心共行”就有了基础,校本教研就会扎实有效。
二、 比较扬弃,开展“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研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说同一个内容建构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课堂实演,让全体观摩者研究何种方案是有效的、可取的,值得发扬推广;何种方案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即在比较中进行扬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校本教研中一旦有了“货”与“货”的比较,效果便不言自明。一节课就是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思考,更是他多年教学智慧的展示,而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就能反映出他们各自对同一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的差异,就能看出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这种显示出来的“差异”和“优劣”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们能使我们每一个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有机会看清楚问题在哪里,改进的方向在哪里。
三、 跟踪改进,开展“一课二上”式的课堂教研
所谓“一课二上”,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两次备课、两次上课。具体操作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集体备课确定教案→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针对上课中出现的典型现象、案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集体再次研讨并确定教案→个人再次上课→再次针对上课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和案例进行研讨评析。当然,如果有必要,这种“一课二上”模式还可以演变成“一课三上”、“一课四上”……
这种“一课多上”的课堂研讨模式,对提高教师理解教材、驾御教材的能力以及课堂实施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参与观摩和研究的教师,通过教材分析、课堂观察等引起的思考、得到的启发也是很多的。这种磨课式的研讨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对组内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整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四、 释疑解难,开展“名师引路”式的课堂教研
所谓“名师引路”,就是学校在每学年适当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有选择地邀请市内外名师或专家来校上示范课或听课指导,这种课内容是现行教材上的内容,学生是自己的学生,但是名师的教学思想、理念不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就不同,教学的效果当然也不同。上课的目的是引路,结合学校内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指点迷津,解除教师心目中的疑难和困惑,扫除农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障碍,真正起到释疑解难、名师引路作用。
这种名师引路的操作程序往往有两种:一是名师直接上课然后结合课堂教学案例现身说法进行指导;二是名师先听课然后自己上课再评课,让名师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后评课更有依据,指导更加到位。让观摩者比较后聆听名师点拨,启示更为清晰,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