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持久写作动力探讨

2009-02-10 08:35熊明川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技法日记中学生

熊明川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写作是一种人生交际的形式,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宣泄。因此,写作的动力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早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之说,迄至现代,除了个别“假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和受利益驱使的迎合应制之作,真正的文学创作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展露。除了以实用交际需要为目的的应用文体写作,中学生文艺类写作产生的心理和情感机制同作家是完全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创作是完全自由的,而中学生写作要受到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程序的牵制,甚至也需要从模仿到创新。但正是这种指导性和模仿性,使很长时期以来的作文教学产生了重心偏移,过多将作文教学精力放在作文的模式构建和技巧训练上面,再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使作为心灵表达和情感宣泄的创造性写作活动,到了中学语文课堂,不过就是八股式写作教条的具体化,学生被动作文,为文造情,真实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情感因长期不被重视而逐渐荒漠化。这样的写作,学生何来激情与动力?

近年来,随着写作学理论由关注写作文本到关注写作主体转变,众多语文教育改革家和一线教师开始注重写作兴趣的激发。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兴趣教学,或者局限于具体写作对象的兴趣激发(例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文题,教师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等),或者局限于写作某一环节的改进(例如作文评改环节、成品作文展示环节等),大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说,这种“以趣激情”的写作教学思路实际上是比较肤浅、狭窄而短效的。

可见,不论是“为文造情”还是“以趣激情”,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学生写作动力问题。而写作教学是一项体系宏大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它要解决四个关联层面的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后怎么办。以往的写作教学,把视野死死局限在“怎么写”的单一环节,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从更全面、深入的视角考察学生写作热情的点燃之道。写作教学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内在动力问题,整个写作活动才会形成良好支点,写作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实。

一、写作动机:为倾吐胸臆而写作

写作动机问题是牵涉到写作持久动力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总体说来,中学生写作应该抛弃功利化写作思想,倡导“为我”写作,倾吐胸臆,表达真情。

非功利的“为我”写作,要求教师解开作文训练时处处与考试挂钩的锁链。一些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张口闭口谈考试要求,作文练习时唯考试马首是瞻,甚至定模式、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言不由衷”的作文教条,怎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事实上,在高考中考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种模式化的应试作文训练既不能为考生真正带来高分,更是对学生持续学力的伤害,祸患无穷。

非功利的“为我”写作,要求教师和学生树立一种“大语文”的写作意识。要想学生爱上写作,必须要让学生爱上整个语文。一个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不真心喜爱阅读,对所有语文活动没有兴趣,而独独喜欢写作,这是很难想象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学生,要么是性格孤僻借文抒情,要么是一时兴起舞文弄墨,都是不能上档次也不会持久的。因此,非功利化的“为我”写作,要求教师精心准备语文教学,拓宽学生语文视野,让学生感受语文魅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激起“一试身手”的写作欲望,实现“以语文促作文,以作文促语文”的良性循环。

非功利的“为我”写作,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写作化人生”,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抒情写意的生命常态。作为生命常态的写作,应该是一种心灵完全自由的写作,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逐步培养起学生写随笔或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教学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功能分区;课堂写作重在技法指导,体现教师的“扶”;随笔日记重在自由表达,体现写作的“放”。倡导写随笔或日记,并不算新鲜,但为什么在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招致学生反感呢?问题就出在教师干扰太多。真正的随笔或日记基本上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其中有不少是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隐私。这些隐私一旦有被教师以检查作业的“合理借口”查阅的危险,学生的真实表达就会隐藏,而把随笔或日记仅仅作为敷衍老师的作业,这样的写作最终大都会走向形式主义的泥淖。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比较安全、自由的情感氛围中写作,学生不愿公开的随笔不要强求,日记更是应该少检多写,可以让学生定期(例如一个月)摘选自己觉得写得不错又便于公开的日记,修整后另外展示给教师和同学。

二、材料来源,热情生活与激情阅读

“写什么”的问题是解决中学生写作中“下炊之米”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厚积薄发”的“积”的问题。当前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书斋式生活典型,“写什么”成了中学生写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一般教师都知道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有两条线:一是生活,二是阅读,但具体落实到实践上尚有缺憾。

1体验生活。中学生最需要的是机会,其次是方法。当前,不少教师在作文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倡导学生要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从哪些渠道、用什么方法体验观察,有些教师有指导,更多的教师却没有具体指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当前中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最缺少的是走进广阔生活世界的机会。一些教师为了某次写作任务,安排学生到超市、集市、景点等场合,有针对性地观察人物、环境或活动,这固然可以,但是远远不够,因为这种指点打点的写作观察,为写作而观察,远不能反映生活的全貌,也不能确保学生充满真情实感的心境。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保证学生与生活接触的法定休息时间,适当安排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家庭安排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远足。这种“闲散式”的真实生活体验,是确保学生生活激情的源泉。除了感情的自然体验,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激”情,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容易激发真情的人物和事件,提醒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师生情,自觉反对、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做一个感觉敏锐、感情细腻、敢爱敢恨的人。

2课外阅读。中学生最需要的是兴趣阅读,其次是精品指导。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教师推荐的一些高雅读物,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又觉得档次不高,甚至担心有“毒副作用”。笔者认为,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首先保证兴趣阅读,再辅之以精品阅读。一些时尚读物,教师只要设置一条下限,即不是格调低俗、制作粗糙、图画为主(因为学生要提高语文表达水平,终归还是要接触语言文字本身才好)的书籍即可,不必多加限制,以给学生阅读的自由空间。精品读物,要适合学生阅读层次,要以少胜多,教师要适当点拨,阅读形式要灵活(如专题讨论、诵读比赛、书评展览等),以保持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至于充斥书店的各种作文集、作文辅导书,大同小异,模式化严重,少看亦可,不看也罢。

3日常积累。学生不能仅仅完成任务,而应做诗意生活

的记录者。在练笔积累和阅读积累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规定随笔或日记的数量,规定摘记或剪报的字数。这种过多干预,让学生形成“完成任务”的意识,其积累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不少中学生的日记才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文字破絮,摘录也是敷衍了事的片段抄写。合适的方式是,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记录生活和读书心得的重点:随笔或日记不在多,而在于“真、新、细”;摘记或剪报不在杂,而在于真正取我所爱,并配上长短自适的心得。那么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督促可能的懈怠者?一是不间断地提醒与鼓励,二是可以定期展示随笔、日记、摘抄等的精华,用同伴的赞许和适当的竞争加以引导和鞭策。

三、写作指导:让学生惊叹于技法,热衷于创新

课堂写作重在教师的“扶”,这种“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技法的指导,二是写作思维的训练。但作文指导毕竟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外因,处理不好,就会流于枯燥理论,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写作指导,也重在一个“情”字,要让学生对技法使用和思维创新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好,知之好之乐之,学生才会欣然主动地在写作实践中运用。

就写作技法而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推销技法,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对具体写作技法的效果表示惊叹。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法:对使用了某种写作技法的例文(或学生习作)相关部分,采取“增、删、调、换”的方式加以变化,然后和原文比较,或者将鲜明使用某种技法的例文(或学生作文)与其他有关文章对比,以突显其优劣。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使用了“先抑后扬”“层层剥笋”的人物刻画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原文重新设计:直接正面刻画阿长慈母般的性格,无须由表及里层层铺垫,讨论这样写出来的效果与原文有什么不同。由此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材料中对写作技法运用给文章带来的卓越表现力表示真心佩服,从而自觉加以习创。

写作思维训练主要涉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体现在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诸多方面,其中抽象思维的条理性、辩证性、求异性,形象思维中的想象与联想,都需要在写作教学中着重关注和训练。写作思维训练与写作技法学习的基本思路相同,教师应通过具体的生动有趣的材料进行思维的指导性训练,通过鲜明的例子,让学生领会各种思维方式运用给文章(文段)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异效果,同时辅之以诱导、激励,让学生产生一试身手的渴望。

四、广义发表:让学生领受创作成功的喜悦

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了写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这样的劳动成果需要有更多人来分享。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热情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辛苦创作的文章,除了教师例行公事的批阅,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读者。因此,要持续推动中学生高质量创作热情,就必须让学生的作品拥有最广泛的读者,这就是当前为众多教师提倡的“广义发表”。概括起来,中学生作文“广义发表”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班级内单次作文的交流阅读;二是班级墙报开辟作文专栏;三是校园公共场所开辟作文专区;四是班级或年级定期作文结集,或班级、学校办班刊、校刊;五是向正规杂志投递发表;六是利用网络,推荐网站发表,或建立班级博客,或支持学生建立个人博客;七是鼓励水平较好韵学生适当交结笔友,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交流思想与作品;八是鼓励勤奋的写作者推出个人作品专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任务性”写作,大都是一次性的,学生对教师的评改意见也多是一看了事,不会深入推敲并按意见积极修改,写作水平提高较慢。但如果在推动“广义发表”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然后再展示、发表,学生大都是比较乐意的,这样将大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摒弃套路:充满挑战的非常规写作活动设计

课堂写作“定题—写作—评改—评讲”的传统模式,操作日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也是不利于保持学生创作热情的。因此,我们可以抛弃套路,不时穿插一些充满挑战的其他写作活动。试举例如下:

(1)同文异人改写:一篇习作,在教师评改后发下来,由学生自由组合,在保持原文基本材料和主题的前提下交换修改,将产生两人共同创作的一篇新作文;

(2)病文改写:出示病文习作一篇,全班进行“二次创作”,然后择优展示;

(3)集体接力写:围绕一个主人公,在保持人物基本身份和性格不变的前提下,写系列故事,最后可以结集展示;

(4)逼真模仿写:利用个别学生“抄袭”作文的心理,举行“模仿写作比赛”,即出示有较高借鉴价值的例文一篇,让学生熟悉后,抛开原文“默写”,以逼真为佳,这可以促使学生模仿例文好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吸收好的语言,但不可举办太多;

(5)美文赏写:以小组为单位,各采集_二篇值得借鉴的美文,讨论美文在结构或表达技巧方面的长处,小组成员学习其一个长处,自选题材题目写作文,然后小组推优;

(6)小说续写;选情节生动的优秀短小说,展示部分内容,让学生续写,以符合原文情理风格者为佳。

当然,要说明的是,这些非套路的写作活动,毕竟是常规写作活动的补充,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不然,失之过多,有些方法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性和作文的独创性。

作文之难,最难在耗时长,见效慢,环节多,激发学生持久写作动力将是写作教学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不论哪一个环节,学生的写作活动都要做到“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叶圣陶语)。除此以外,减轻学生写作的心理负担,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原则,设计好作文提高的梯级,也是保持学生持久写作热情不可忽视的内容。

猜你喜欢
技法日记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