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蕾
“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的书籍。”(赫钦斯)这些书籍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它们历经岁月无情的淘洗而历久弥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性情,开拓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使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英国诗人济慈在《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一诗里曾谈到过他在读荷马史诗时的感受:
于是我觉得像是变成了天文学家
一颗新的星星闯入了他的视野;
或像是变成了强壮的科特斯,他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
注视着太平洋——而他手下的所有船员
则面面相觑,作各种奇特的猜想——
默默地,把目光集中在达连湾的一座高峰之上。
荷马史诗作为经典作品深深影响了作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济慈。可见经典著作阅读确实能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尼采说,读书是散步在别人的知识和灵魂中。对于处于生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经典著作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起点,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影响个性形成,提升人格,是贴近生命融入血脉的精神享受。经典著作阅读意义深远,但放眼当下高中生的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纷纭的书籍广告像晴日里的花蝴蝶一样漫天飞舞,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选择,在这时就显得无比重要。走进学生课堂,我们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摆着卡通漫画绘图小册子、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网络电脑游戏高手、“搞笑”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媒体主持、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甚至新生代的“另类文学作品”。对《我为歌狂》《三重门》《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诸如此类的书籍,但不能不相信这个数据:33.4%的高中生没有真正读过一本完整的中国或外国名著,大多是通过道听途说,能知道有这个书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根本就谈不上阅读的感受了,众多经典名著如明日黄花,已不受欢迎。学生对一些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了解程度一般,局限于作者,对这些祖先的思想主张以及其中的名篇则知之甚少。四大名著名声远播,但全部读过的又寥寥无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些经典著作缺少莘莘学子的应和。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提出课前预习本文时觉得难理解的问题。一学生质疑:林黛玉为何要住到贾府来?笔者说:“在座的同学读过《红楼梦》的请举手。”全班56位同学只有5位同学举手。5位同学中只有3位同学能解答前面那一位同学的质疑,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同学则无法解答。对他们而言,看名著吃力、深奥,只把它看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而每一次写读后感之类作文时,只有去“拿来”了。但是一提及电脑游戏、武打招式、明星逸闻趣事,他们往往就可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了。这都是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盲目追随“流行”,造成阅读资源浪费,阅读品位不高,长此以往文化底蕴必浅。
笔者曾经在讲课时提及《魂断蓝桥》,它的的英文原名是《滑铁卢桥》,有人曾评价该译名“不仅吻合剧情,而又典雅蕴藉”。笔者就此问过学生原因,但几乎没人能答上来。如果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就知道苏轼在《南歌子》里曾写过:“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传说战国时鲁人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河水上涨,尾生抱柱淹死。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唐裴邢《传奇》写唐长庆年问秀才裴航科举落第,途经蓝桥驿,爱上了一位少女云英,后经历曲折,终于和云英结婚。可见“蓝桥“二字本身就具有极丰富的内涵。用中国两千多年前传说中的“蓝桥”来指代英国19世纪的滑铁卢桥可谓巧妙。惜乎,不少学生对此是闻所未闻!
在平时的课堂和作文中,这种状况并非鲜见。有人这样说:“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一种生命感悟,是一种历史巡礼,是一种智慧交流,是一种人格提升。”但现在的高中生因辨识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产生的“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的盛行,使经典阅读日益萎缩。经典阅读的缺失,对他们今后思想的成长和精神的发育负面影响不可小估。
二
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也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阅读经典,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经典名著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非流行文学可比。读《唐诗宋词》可领略汉民族语言的精华;读《傅雷家书》能认清正直与良知;读《活着》可了解人世的悲凉与坚韧;读《简·爱》能明白自尊与自爱;读《荆棘鸟》可感受动人的爱情与抉择的艰难……在经典中穿行就会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一)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经典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以课本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扩展性阅读是一个较好方法。
课文如果是长篇著作的节选,可引导学生去阅读整部著作。如第四册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节选,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课文如果是名家名作,课外可扩展到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教材中选入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项链》,老师可以推荐同学们去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阅读其中的《羊脂球》等名篇。教材中节选了曹禺的《雷雨》的第二幕,除引导学生阅读《雷雨》全剧外,可指导学生阅读代表曹禺话剧成就的另外三部作品:《日出》《原野》《北京人》。课文如果是比较经典的类型作品,可以这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教材中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结合《三言二拍》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卖油郎独占花魁》进行理解。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经典阅读,这对正确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无疑具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以名著阅读活动带动经典阅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不少名著本身就是经典,读之让人受益无穷。梁启超先生说:“《论语》如饭,最宜滋补;《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论语》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不磨之宝典。此书文义并不艰深,读白文,自行译其义最妙”。丰富的情感内涵,是经典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一旦学生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中去,只要我们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语文素养就不会再贫乏。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如果每位学生能做到一学期至少读一部文学名著,那么高中三年每位学生至少读六部文学名著。高中阶段学业相对紧张,但一学期读一部文学名著,还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可在学期初与同学们讨论,结合本校图书馆现存的文学名著列出中外文学名著的一个总书目供学生参考,选择。如果有学生自愿提供哪一部文学名著也把书名列入总书目中供同学们选读。鼓励学生每读一部文学名著,可以以读书笔记、评论或读后感等方式反馈给老师。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一学期举行一次文学名著论坛活动,由学生们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在此浪潮的推动下,经典著作阅读也必将蔚然成风!
(三)用网络影视促进经典名著阅读。
现代媒体日益发达,电视、电影、电脑等高新技术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使经典阅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果加以恰当利用可使经典阅读锦上添花。我们不难发现,当电视连续剧《水浒》《三国演义》播放的时候,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往往出借一空。生动形象的电视剧可以引发我们阅读原著的热情。中央电视台演播《汉武大帝》以后,许多同学对平时望而却步的《史记》《汉书》发生了兴趣,甚至引发了读史热。而百家讲坛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易中天妙语连珠评“三国”,于丹丹心一片谈“论语心得”,他们的语言雅俗共赏,贴近时代,虽则有些评论值得商榷,但却颇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找原著读读。
更多的中外经典名著都曾经拍成过电影,因此,也可以先给学生放这些名著的改编电影。学生看了电影,兴趣被激发了,客观上就有了阅读文本的需求。他们带着声像上的印象去阅读经典名著原本,其中的许多段落细节就浮凸出来,印象特别深刻。当然,我们也可以先要求学生读文学名著,然后给学生播放改编的电影,再写感想。这样,学生往往做了一次业余影评人的角色,评判改编电影拍得好坏,好在哪里,败笔又在何处?如果是他做导演,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