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波 宋云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簇群是网络型生产方式之一,簇群内的企业在资源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网络,由于每个企业所接近、控制和占有资源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权力是一个行动者为了有价值的资源而对另一个行动者依赖的函数。本文借鉴社会学的模型分析了企业簇群如何在资源依赖的基础上产生出群体的规范,并指出规范具有自我维持和实施的特征,而习俗性规范对企业簇群网络治理发挥了很大作用。
关键词:企业簇群 网络 治理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企业和市场这两种生产组织形式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中间性组织,如企业簇群。网络范式在解释中间性组织的产生以及分析其功能方面,具有很好的解释力。鲍威尔和斯密斯杜尔(Powell& Smith Doerr,1994)把在生产中的网络型协作分成4种类型:区域生产工业区(也就是本文所指的企业簇群)、研发、商团、战略联盟和协作制造业。网络作为相对于市场和企业的组织方式来说,相当于威廉姆森所说的混合或杂交形式(hybrid form),迪屈奇( Dietrich,1999)则称之为半结合。半结合的形式有:合资企业、企业簇群、分包制、特许经销制等形式。企业簇群是网络型生产方式之一,本文也将基于企业簇群对网络进行分析。在簇群内的企业能与供应商、销售商、政府机构、研发机构等在互补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网络。
资源依赖与企业簇群网络习俗性规范的形成
(一)网络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网络在信息传递上具有优势。通过网络传递的信息不仅包括那些默会的信息,更具有低成本的优势。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Marshall, 1981)一书中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的,人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的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
其次,借助于相互间存在的网络关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突破自身的资源和战略的限制,而享有对网络中其他成员资源的控制或直接约束,这种合作是互利的,无论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以及其他经济利益方面,都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其单独动作时无法实现的战略利益。
此外,对企业簇群而言,企业集聚能够产生范围经济,克鲁格曼(Krugman,1991)将企业集聚的优势概括为: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事实上,还有共享基础设施、分工深化产生的学习效应等。而企业簇群的范围经济的产生正是得益于其网络型的组织。
簇群中的企业正是基于自己的资源、技术和能力,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纳入到整个网络中来,即将价值链上能实现最大增值环节均置于网络内部,并借助网络成员间的互信与稳定协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簇群内资源依赖的形成
簇群内的企业在资源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网络,由于每个企业所接近、控制和占有的资源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权力是一个行动者为了有价值的资源而对另一个行动者依赖的函数,包括:所涉及资源的价值;这些资源的替代性的来源与数量。资源的价值越高且替代性资源越少,某行动者对提供这些资源的另一行动者的依赖性就越高,因此,资源提供者之于依赖者的权力也就越大。
如图1所示:假设A1为B1、B2、B3的唯一原材料供应商,那么,A较之于诸B就有权力上的优势。事实上,只要有资产专用性,大量的竞争者介入其中的事前报价竞争就会被垄断性的讨价还价的事后状态所取代,这就是威廉姆森所说的(1985)“根本转换”(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为了减少A1由于垄断所带来的权力优势,B2会与其他供应商如A2建立潜在的联系,A1也会与其他的资源需求者如B4建立联系,即部分转换,权力由不均衡趋于均衡。
在簇群中,大量存在由一核心企业和许多小企业所组成的松散网络,其关系有如图中A1和诸B之间的关系,摩根(Morgan,1993)称之为“蛛状吊兰”(Spider plant),“蛛状吊兰”包含了一个核心部分和大量通过连线与中心核相连的枝蔓,通过对比,他认为“蛛状吊兰”的核心类似于松散有机网络中的企业家团队,枝蔓则形同分包商,主要的连线是由互联的信息系统、共担的、责任共同的资源,以及共享的价值等内容组成。核心企业经常将业务分包给各小加工企业,而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欠款问题普遍存在,而小企业对此则表示理解并普遍接受,这可以看作是权力不均衡的一个表现。
组成网络的各方都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由此产生了专用性准租,在如何分割可占用性准租上,就会产生冲突,结果,就要求注入秩序,缓和冲突,实现共赢。现实考察表明,企业簇群网络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习俗性规范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在规范背后,个体对资源的依赖性是激励因素,群体拥有对依赖于群体资源的个体的权力,作为这一权力的结果,群体中规范性义务的广泛性与依赖的程度相关。参考劳勒与尹正九(转引自特纳,2001)的文章来探讨规范的形成,如图2所示。
总权力是行动者为了得到对方的资源而相互依赖的程度,相互依赖性越高,相互关系中的总权力就越大。相对权力指的是行动者为了资源在相互依赖中的不平等程度。网络的特点是,总权力高,但相对权力低或平等,这在簇群中表现为企业对整个簇群的依赖程度较高,而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少。结构性权力提高交换频率,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接着,不确定性的减少会提升行动者对交换关系的承诺,信任和承诺增加了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增加关系性凝聚力,义务性行动包括送礼、对集体的贡献等,并最终形成规范。
习俗性规范的监控和赏罚
在簇群中,网络成员共享购货和销售渠道,共用集体品牌,联合技术开发和信息共享等,这当然会产生搭便车的问题,这就要求监控、赏罚机制以限制搭便车的行为。习俗性规范建立在网络成员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参加这一网络,既有付出又有回报,因此被拒绝参加这一网络的威胁意味着失去集体资源,因而将促进合作行为。同时,群体成员的依赖性越大,这种赏罚的分量越重,而且,监控与赏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如果共有物品的价值相对较高,驱逐的威胁可以部分地补充监控手段的不足。麦考利(Macaulay,1963)和青木昌彦(2001)等研究都表明,在商业关系中,相对非正式的、不涉及法律的契约形式占支配地位,真正依靠法律被明确制裁的极为罕见。对各种合同关系,主要是靠私人秩序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来治理。
习俗性规范给予人们一种“如果我采取合作行为别人也将同样采取合作行为”的稳定预期,它之所以能够自发演生,是因为人们从经验中认识到,遵循这样一种约束实际上有助对目标的追求,一种行为若能成功地应付反复出现的某种环境,就可能被人类理性(工具理性)固定下来成为习惯(Nelson and Winter,1982)。从这个角度看,合作的规范是进化的结果,如青木昌彦(2001)所说:“习俗性产权是一种自我维系的内生性秩序,它产生于自利和理性有限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经确立,它就将在纳什均衡的意义上自我实施,没有任何一方想单方面偏离该种状态”。一旦一个群体中建立了一个习俗,那么所有个体的状况都将通过遵循这个习俗而得到改善。当所有的人预期其他人坚持习俗时,他们自己也愿意坚持习俗,反过来,这又强化了每个人关于所有人都不得坚持遵循惯例的预期,因为相互依赖的个体能够发现什么样的规则最适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作为行为准则的规则就会演化出来,并且具有自我维持和实施的特征。惠双民(2003)认为专用性投资作为沉没成本,形成一种资产抵押,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形成了网络规范。但笔者认为,专用性投资不是网络规范产生的原因,相反,正是存在网络规范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专用性投资,这种专用性投资作为退出成本,限制了机会主义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