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优琳
现代化教育恰似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一所学校要想办成现代化的学校,必须成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奇葩之奇就在于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应该说,特色是一所学校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没有特色的学校是一所平庸的学校。一所学校能否办出特色,除了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外,关键是这所学校校长是否具备 “特色办学”的教育思想。
何为特色?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由于某种特定的环境而造就的这一地方物种所特有的特性与色彩,它有物质方面的,有人的行为习惯、语言和精神方面的。从教育意义上看,需要的特色是精神方面的。把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并非标新立异,并非炫耀自己什么,而是建设一种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在某一领域特别执着的人才的机制。
学校的特色潜藏在哪里?一般说来,每所学校的历史成因,地理位置,育人成就,师资构成,学生来源,办学经验等等因素均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而其中必然蕴藏着有利于自己办学取得最佳的成绩某一因素,假如抓住了这一因素,再把它放到现代教育背景中来进行一番筛选,选出既符合现代人才普遍要求,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因素,这便是该校特色诞生的过程。要想这一特色符合办学规律,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能够作为本校的育人目标;②能够作为本校的育人的基本内容;③具有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推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④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⑤可利用这一特色形成本校的育人模式;⑥能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中山纪念中学是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31年创建的,学校坐落在先生的故乡翠亨村。无论历史成因,地理位置,还是校园设计或建筑风格等都呈现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浓厚文化氛围,都呈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气息,尤其办学大半个世纪以来,纪中人秉承先生“为国育人”的遗训,培育了一批批富有“中山精神”特质的英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将纪中建设成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代化一流中学,通过对纪中上述因素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终于惊喜地发现,纪中创建的初衷和后来育人目的、育人内容、育人环境、育人手段,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与师生教学的动力,乃至最终内化而沉淀在学生身上的特质等方面,都贯穿着一根鲜明的红线,跳动着一个生命的脉搏——中山精神。“中山精神”不仅是纪中创建、办学和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独有的特色,也是纪中可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于是,我们从人才的这一普遍要求中,选取了“现代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再将它与纪中的特色“中山精神”进行有效整合,便形成了既有纪中自身特点,又有时代特点的办学特色——“中山精神+现代素质”。
作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其概念必须是清楚的,这就须对特色进行界定。“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具体内容是:“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朴质脱俗、博雅刚健”的“高雅情操”;“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中山精神”还包括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国方略、军事思想、外交思想等等。“现代素质”则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等素质。将“中山精神”和“现代素质”整合后,可概括为“三高”育人目标,即“高尚品德、高强才智、高质心身”。
为了将特色转化为育人的效益,学校还做了一系列的转化工作,如在“特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将纪中这一特色构建成了“‘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以“中山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等等。
纪中这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优秀文化个性与现代人才普遍要求有机结合的办学特色,既体现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共同要求,又突出了学校办学的传统优势。因此它的教育效益是巨大的,如德育工作,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8月跻身于教育部颁发的首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四年,高考升学率达100%,本科上线在中山率先突破千人大关;连续四年五大学科奥赛全国一等奖和保送重点大学人数均居广东省第一;体育竞赛,尤其是越野赛,纪中多次组队在全国和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
(作者单位:中山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