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一甲子:焰火明灭中的中国心灵

2009-02-10 07:11
检察风云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灵生活

赵 雨

古代中国人最注重两个时间周期的循环:一个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迁流;另一个则是六十年一个花甲子的大周期,也就是唐诗所谓“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2009年的元月,不仅将迎来己丑年的旧历新年,还即将临近苍黄鼎革六十年的纪念典礼。两个周期循环毕竟有大不同,前一个周期我们每一年都会亲身见证,后一个周期则几乎耗尽人的整整一生。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1949年的旧历年的往日孩童,此刻已经垂垂老矣。除夕夜依然焰火明灭,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却已经遭遇过沧桑巨变,无论气质性情还是思维意境皆已不复当初。

其实,回到六十年前的1949年,旧历年这样古老风俗就已经是遭遇过革命挑战而历劫犹存的河山旧物了。国民政府是代表工业化的现代力量,起先并没有气量去包容一个古香古色的农年。但政府数度行文,意欲废除旧历年的年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打算直接与西洋并轨的现代工业社会,并没有像它所预计的那样一举取代古老的农业生活,相反的,认它再怎么来势汹汹的文化洪水,却完全冲不倒数千年以来人们以习惯与智慧构筑的心灵堤坝。当时的北平刚刚结束被重重围困的窘境,可是百姓过年的喜气劲儿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一篇文章中说:“年夜饭后的那个柿子和水萝卜是非吃不可的”,另外“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是不能少的”,还有就是“春联、窗花大多数家里都是自己写、自己剪”。另一位生活在梅州古镇的老人谢云香则回忆说,1949年那年,“大年三十上午要敬拜天地众神,因为穷,准备的供品也是少得可怜,大人们在念词中就要请求诸神明原应该,保佑在来年能够生活好一点。”(《南方农村报》)从城市到乡下,虽然正在遭遇新旧鼎革的巨变,人们的旧历年仍然年味十足。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岁,等候见证一阳初起的那一刻;正月初一大拜年,小辈人恭恭敬敬给长辈磕上一个头;彼此互道祝福,在锣鼓声中扭起欢快火爆的秧歌……旧历年是古典中国的狂欢节。但是,那是在传统中国人敬神尊祖、爱人乐生的精神信仰背景之下的狂欢,是在以感通天地万物、友爱同胞大群的方式,实现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对平凡麻木的日常生活的超越。旧历年是典礼,是仪式,是传统中国人心灵的释放与回归。

一甲子过去了。在这六十年中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大事情。生活在进步,但是,同样的也经历了太多曲折与苦痛。六十年中,中国人如何过旧历年?旧历年的风俗变迁的小小细节背后,有着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哪些沧桑巨变?1959年的旧历年,“灾害”年月,大家一起在生产队食堂喝稀粥。谢云香老人说,“没有了祭祀,没有了舞狮,更没有了敲锣打鼓,一切过年的活动都取消了。”1969年的旧历年,“革命”当道,“破旧立新”的步伐就更进了一步,据谢云香老人的回忆:“似乎整个新年都是在开大会、喊口号、搞批斗中过来的,就是在年初一,还一样要升国旗念语录呢!不准给鬼神烧纸磕头,也不准敬天。”至少在如何对待旧历年的问题上,公共权利的这个治理思路,事实上接续和发展了20世纪上半叶的“并轨”思路。只不过,无论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与西洋并轨,还是与苏俄并轨,都是急于创造新文化,开始新生活,而对于那些源自古老的农业生活的精神传统,都缺乏基本的“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语)。旧历年,沾个“旧”字,以至于人们不约而同将其学名改定为“春节”,可是“旧”的就代表比较愚笨低劣吗?而“新”的就一定更加合理、更加先进吗?

过年的事情虽小,但其中透露了我们这些20世纪的后生小子们过于简单和骄傲的心灵逻辑。我们以为“新”的可以完全替代“旧”的,岂不知,所有称得上有价值的新东西都是从旧东西里面一点点生长转化出来的。当那些旧的习俗和信念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破碎了,瓦解了,新的生活的建构又怎能不沦入空洞、贫瘠、扭曲的艰难境地?传统的过年首先在我们的轻慢和狂躁的“新生活”中渐渐自我作古,接下来,我们就在没有文化准备和心灵准备的情形之下,顿然迎来了国门洞开的日子。清风徐来,我们也想重新让包括过年在内的生活细节都走向合理化、正常化,但是,这一切会那么容易吗?

1979年的过年是热闹而兴奋的。人们认真置办年货,努力营造氛围,锣鼓喧天,爆竹不断,就是为了找回那久已失落的年味儿。那一年,人们还只能齐凑在收音机旁边,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来打发那漫长又短暂的大年夜。可是,那似曾相识的炮仗声中,年味儿却毕竟像是串了味儿,有点说不明白的陌生感,不仅“敬拜天地众神”的肃穆庄重终究难再找回,当人们彼此拱手祝福,眼神中也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漠和敷衍。过年嘛,需要一个像模像样的仪式。多年的泛科学话语的教化,让人们不再能够提起精神,煞有介事地敬拜天神、祭祀祖先。这时候,1983年的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使得围着电视机看晚会成了迫切需要一个过年仪式的中国人立即接纳并践行的新年俗。物质日益丰富,但生活也日益忙碌,难得整晚与父母围坐电视机前吃茶聊天,成了许多中国人记忆中难忘的温暖时光。于是,年复一年,央视的晚会占据着年夜的大部分时间。晚会久已无甚新意,这大概是不需赘言的共识,但是问题恐怕还不止于此,当敬畏、感恩、仁爱、希望的古老情感被一阵阵空乏肤浅的笑声所取代,当敬天娱人的社戏歌舞被平淡无物的曲艺小品所取代,我们是否能说,这新的过年仪式增益和丰富了中国人的心灵?

对19世纪的人们来说,过年意味着团聚,意味着日常时间的停顿和神圣时间的开启。那时候人们无不朝夕盼望过年那一刻的来临。21世纪的人们,过年时仍旧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只是对许多人来说,那似乎已不再是诱人的盼望,反倒有一点苦涩的畏惧,往往麻将桌前互搏输赢,必然杀个天昏地暗,疲惫不堪;倘若酒席宴前推杯换盏,必然逼个你死我活,烂醉如泥;甚至站在院子里放鞭炮,也定然要点它个亘古未有的巨型炮仗,视觉、音效和危险性都必须达到令人感到恐怖的震撼效果才算开心。当那敬神爱人的古老精神传统久已枯萎失落,在心灵被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折磨得压抑烦闷的临界时刻,节日的狂欢失去了向上提升的方向,又怎能不沦为低俗的宣泄?但是恶性的宣泄并不能真正帮助疲惫沉闷的心灵复苏,却可能进一步强化了攻击性与孤立感。

在古老的人情文化中,往来是“礼”,讲究的是“诚”。传统的农业生活中,彼此相待是完全生命化的,讲究心心相印的生命感应。在“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新生活中,大年初一,人们彼此拜年,走动频仍,气氛看起来似乎仍然热情火爆,只是这些戏中角色往往各怀心事,多少貌似亲切的笑脸背后藏着复杂功利的计算!很多人拜访官员,探望领导,手上少不了丰厚的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也动辄数以千计,其实那不过是权力寻租的另一种方式。对于那些必须在某个腐败官员的威势之下小心翼翼讨生活的普通人来说,过年有如雁过拔毛,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所谓过年送红包的“潜规则”,其实是心灵毒化的规则,当心灵相信交易和掠夺是规则,它就不再相信爱和信任是规则。不相信爱和信任有最终决定权的人们,将共同编织出怎样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如果我们是清醒的,我们就必须直面六十年时间迁流的全部结果:正面的和负面的,进步的和退化的,改变的和不变的。哪怕正面的结果再多,都无需重复;只要负面的结果存在,就必须承担。焰火明灭,照亮夜空。六十年后的今天,旧历年仍然提醒我们:天空和大地的逻辑是根本的,心灵的逻辑必须效法它,顺应它。周而复始,冬去春来,是天空和大地的逻辑;回归根源,复归本性,则是心灵的逻辑。年味儿失落的背后,不仅仅是文化变迁的问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生命状态和心灵境界的问题。我们心灵并不会自动提升,除非我们有这样的自觉。而透过反省一甲子的过年习俗的变迁来领悟生命,不正是一个心灵觉醒的好机会吗?■

猜你喜欢
心灵生活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为心灵搭桥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