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2009-02-10 03:26刘俊峰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主体学科

刘俊峰 杨 娟

艺术批评家卡西尔指出,“艺术乃至人文科学是用强烈的生命力浇灌才形成具体化,个性化的品格”。 在人文学科这种特殊的意义上,可以说语文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语文(人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近代以来的职业或专业训练,而是一种达到人性理想状态的修身,它是人之完整性的标识和生命力、意志力得以确证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应具备如下特性:

1.主体性。语文是以文体为研读对象,并以此作为教育“成人”范本的。文学即人学,文学文本关注着所有从事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人的生命活动,并以此作为审美空间建立的基本。

构成语文学科主心骨的文学文本,无论在于阅读,还是鉴赏,作为写作范例,都要求接受者以一种主体的心态或眼光去把握。主体的心志通过对文本的把握重建着世界的秩序。文学世界经过文本的强烈干预、感染,甚至征服、主宰,已经过成为生命活动的确证。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主体理想的建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可理解为主体的分裂。

2.审美评价性。非纯事实判断,与数学或物理学陈述“是什么”不同,语文学科的内涵有“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

“物体从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作为物理学的事实性判断,与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审美评价有着深刻的区别。后者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流落之水作描述,所寄托的惊叹近于抒情。语文学科的这种价值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启人心智,开发个体的审美心理空间,从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或人文学科就为理工科或含自然类学科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内在的标度或价值尺度;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之情感目标实质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评价或判别尺度。

3.体验性。《课标》和《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即“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与文本展开对话”。 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即一种体验式的阅读。以上两点势必要求与文本展开的对话,或者文学阅读活动要采取主体参与认同而非静观认识或远距离接触的态度。我们把晚唐花间派词人韦庄的《思帝乡》作为研读对象,现从中摘出两句:“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我们要与这两句诗展开对话,首先需要品味或感受语言,调动阅读经验,通过分析审美意象,整合对话信息。我们体验到的是女主人公奔放的热情和执着追求的决心,这种体验是主体在心理上对文本介入即审美体验的结果。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育人、成人发展本位的转移,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教学。在逻辑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乃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的依据。

为了实现新课程之人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在理论和逻辑的意义上,采取既符合人本教育精神,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把新课程改革推向纵深首先必须实现的目标。笔者认为:

(1)坚持以学生即主体的发展为本。人本心理学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动及其全过程的中心。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自始至终充当主人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即主体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主题为全球教育发展前景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2)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资源。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另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既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把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在这个意义上,语文学科成为了一方滋养主体人文精神的沃土,而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还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爱因斯坦说:“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愿望、各种痛若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3)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语文教学而言,其重要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人成为有意义的社会人的重要基础。人的能力怎样才能形成?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主要不是教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这里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概否定教学中的理论分析和知识传授,更不是提倡放任学生去盲目实践。中学语文新教材无论在编写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性学习也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实践,就会探索总结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主体学科
论碳审计主体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超学科”来啦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