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2009-02-10 03:26
人民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忏悔录雕像错误

钱 江

在走进新年的时候,原北京师大女附中一位老毕业生告诉我,她们这些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高中生,正在筹款,为尊敬的老师、“文革”发端之际在教师岗位上殉难的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竖立一个雕像。一位当年事件的经历者在她新近出版的著作中也写道,近年来,越来越多已踏上人生华发岁月的同学们,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表现了内心的愧疚。

竖立卞仲耘的雕像,既是为了表达对遇难师长的怀念和敬仰,也是为了表达一代人深深的忏悔。忏悔是一种深沉的感情,是对往事不忘的最好铭刻,是向历史的深深鞠躬,而且是走向未来世界振聋发聩的鼓点。

卞仲耘是人民日报的老前辈,安徽无为县人,生于1916年,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之际投身革命,1941年加入中共地下党,毕业于燕京大学,1946年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加了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建,是当时中共党报为数很少的女编辑之一。她喜欢读书,爱好歌咏,当教师,是她少女时代的理想。新中国创建时百业待兴,卞仲耘毅然告别新闻工作岗位,来到师大女附中执教,后任教导主任、校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行政级别为12级。1966年夏“文革”爆发时,卞仲耘是学校的最高领导。

“文革”风暴呼啸而来,1966年8月5日下午,师大女附中一群应运而起的狂热“红卫兵”突然举行批斗会,蛮横凶暴地殴打学校领导。坚守岗位的卞仲耘在乱棒之中不幸殉难,匆促之间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这年,她50岁,留下了4个孩子,一男三女。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殴打老师致死的,都是该校女生。是什么使青春年华本该纯洁天真的她们如此疯狂?谁能够回答这个至今未得全解的问题?

北京师大女附中,如今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是京城“超一流”重点中学,名师如云,重点大学录取率高居前茅。我的妹妹曾在这里求学,后来她的孩子也进了同一所学校。他上高中的时候,我问他,知道卞仲耘这个名字吗?知道“文革”发轫之时你们学校发生的故事吗?

外甥摇摇头一无所知。这使人感到面对着中国厚重的历史,遗忘是一种多么酷烈的病症,它使人在认识现实的时候产生缺失和偏差,在判断未来的时候出现迷茫。一个心理强健的民族是不能忘记历史的,历史的光荣和有过的伤痕都应该永志不忘!因为光荣使人自信和勇敢,伤痕使人警醒而聪慧。

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为了青年一代善于思考,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过去的错误和挫折,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勇敢忏悔,正是修正航道,在激流中奋进的前奏。所以,当年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来到一起,商量为殉职的卞仲耘老师塑造一尊雕像,这实在是令人欣慰的做法。

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和戏剧家卢梭写过许多作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部分已经十分生疏,但是他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仍然为今天的人们所知晓。翻开《忏悔录》第1页,即传来一个充满震撼力的声音:“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伟大思想家用这样的方式与曾经的错误告别,尽管这样做的时候免不了心灵的创痛。《忏悔录》表现的勇气和智慧使他站稳了那个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席位,《忏悔录》赢得了世世代代读者的心。

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重要的是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使自己觉醒和聪明起来,不再重蹈覆辙。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站在卞仲耘老师雕像前我们就会知道,忏悔也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忏悔录雕像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跟踪导练(四)3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雕像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怒”与“努”
“浮”字等
“奥巴马”摔跤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