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毅, 钟 青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n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u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WHO 2002肿瘤分类:IMT为中间性偶有转移(8825/1)。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且病例少见。笔者希望通过对1例发生于乳腺的IMT的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认知。
患者女性,68岁,因左乳肿块30余年于2007年11月16日入院。肿块生长缓慢,近年生长增快,偶有疼痛,时有盗汗,午后低热。查体:左乳中、外上限可扪及6 cm×7 cm肿块,质韧,界不清,局部与皮肤稍有粘连,活动差,左腋下有肿大淋巴结约1 cm×1 cm。影像学检查示实性占位。胸部CT无明显异常。入院时体温波动,最高37.8℃。血常规:WBC 23.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0.87。予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白细胞计数降低缓慢。行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于2007年11月27日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腋窝淋巴结散在肿大。
术后病理:肉眼见肿块直径约7 cm,切面灰白灰黄,质较软。腋淋巴结直径0.5~1.5 cm。光镜下见瘤细胞梭形,束状、编织状排列,血管丰富,细胞有异形,并见大片坏死及个别病理性核分裂,局部可见鳞状上皮,有小囊腔形成,另可见再生、扩张的导管。乳头、皮肤未见肿瘤累及。腋窝淋巴结0/14。病理诊断:(左乳腺)软组织肿瘤,组织起源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免疫组化:左乳腺CD68+、ACT-MS、S100-、CKp-、EmA-,结合免疫组化,徐州市读片协会会诊诊断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基于对IMT的认识,术后以抗感染、切口护理等治疗为主。因患者体形肥胖,腋窝脂肪液化,长期引流,切口皮瓣近腋端不愈。术后血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后又升高,请血液科会诊,排除血液系统疾病。2008年1月13日发现左胸壁切口上方皮下肿块,生长速度极快,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肿瘤复发。于2008年1月21日行胸壁肿块、胸大小肌切除术。术后病理仍为IMT,切口依然不愈,局部炎症反应。1个月后血白细胞值高达39.8×109/L,复查CT示双肺转移癌,肋骨转移,骨质病理性破坏,左侧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经外院肿瘤科、病理科、放疗科专家会诊,建议试验性化疗,但患者家属放弃化疗。予对症、支持治疗,辅以中药治疗。患者病情不断恶化,于2008年4月18日死亡。
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以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组成的病变,曾以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黄瘤性炎性假瘤等病名出现在临床病理诊断及文献报道中,并被认为该类病变是一种非肿瘤性炎症病变[1]。近年来文献报道IMT出现染色体2p23重排,支持IMT是一种真性肿瘤,而不是单纯炎症性病变[2]。IMT涵盖了以往从炎性反应性病变到肿瘤的一系列诊断,常见发生部位在肺部。1995年Coffin等[1]分析了84例肺外IMT的患者,认为人体多种器官如脑、眼、鼻咽部、肝脏、膀胱、子宫等均可发生。IMT多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平均年龄10岁,中位数为9岁。IMT临床表现为肿块、发热、体重减轻、疼痛及随部位而异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肠梗阻等)[3]。
IMT发生于乳腺者非常罕见,目前只有几例报道且多数为30岁以下女性,临床和病理均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盗汗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变单发或多发,局部呈浸润性生长,侵犯血管者易局部复发,少数病程进展快而致死。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下,其颇似恶性肿瘤[4]。组织学显示炎症背景下不同数量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病变可以类似炎症反应性增生,也可以出现坏死、细胞异型增生,易与梭形细胞肉瘤/癌混淆,病因尚不清楚[5]。
本例术后迅速复发、转移、死亡,在国内尚属首次报告。虽然我们在本病例的治疗方案上未得到有价值的经验,但对IMT,尤其是生长于乳房的IMT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我们体会本病的临床特点为:(1)不明原因反复低热,以午后为主,有盗汗;(2)血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3)术后术区局部炎性反应。另外,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MMT)(8825/0)为良性肿瘤,和乳腺IMT(8825/1)不同,应注意区分。
[1] Coffin CM,Watterson J,Priest JR,et al. Extrapulmonary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84 cases[J]. Am J Surg Pathol,1995,19(8):859-872.
[2] Coffin CM,Patel A,Perkins S,et al. ALK1 and p80 expression and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involving 2p23 in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J]. Mod Pathol,2001,14(6):569-576.
[3] Meis JM,Enzinger FM. Inflammatory fibrosarcoma of the mesentery and retroperitoneum. A tumor closely simulating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J]. Am J Surg Pathol,1991,15(12):1146-1156.
[4] Gabbiani G,Ryan GB,Majne G. Presence of modified fibroblasts in granulation tissue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wounded on traction[J]. Experientia,1971,27 (5):549-550.
[5] 周晓军,张泰和. 肌上皮病与肌纤维母细胞瘤[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4):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