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基层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建议

2009-02-08 02:45刘忠民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贷后借款人预警

刘忠民

一、基层银行机构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后检查不规范,整体检查质量待提高

一是不按时进行贷后跟踪检查,尤其是放松对上级干预或点贷贷款的检查。二是贷后检查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没有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分析。三是检查频率不符合规定要求。主要是不能及时对借款人进行首次跟踪检查和按规定频率进行日常检查。四是检查方式单一,现场实地检查少。五是检查范围狭窄,不能涵盖所有的贷款,尤其对一些时间长且已形成风险的大额贷款放弃检查。六是检查的真实性不足,检查效果差,有些基层银行存在着为应付检查而进行贷后检查的现象。

(二)识别贷后风险能力弱,预警风险不及时

一是贷后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识别风险水平和能力尚待提高。二是部分贷后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贷后风险识别存在认识误区。如认为“资产负债率低,贷款保障就高”等等。三是风险识别方法不够科学。往往习惯于凭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的风险程度缺乏量化研判。四是掌握贷户信息不全面。不能及时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及时获得有关借款人的各种信息。五是识别风险不及时,多数银行机构只是在贷款出现逾期、欠息、承兑汇票出现垫款等事实风险后,才采取措施。

(三)风险预警机制运行不畅,处置风险不及时

一是缺乏规范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大多数基层银行机构贷款管理工作都是由信贷科一个部门完成。这种方式由于受信贷员素质、制度约束和控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信贷人员进行风险预警提示的主动性明显不够。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或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风险得不到及时处置。三是贷款到期前不按时催收,催收通知多以口头通知为主,造成风险积聚。四是对已经确认形成风险的贷款缺乏有效清收措施,不能及时、足额地提取损失准备金。

(四)内控监督体系薄弱,奖惩机制落实不到位

一是内部监督检查不力。检查的频次、内容无法保证,突击式、运动式检查多,常规性、规范性检查少。二是检查人员责任心不强,部分内部检查人员碍于情面,在检查时对贷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揭示和跟进处理。三是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目前基层银行管理层往往存在迁就思想,对发现的问题和相关责任人多采取口头批评和督促纠正。四是信贷人员岗位调整时,移交手续简单,移交内容不全面,导致难以划清和落实贷后管理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贷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首先,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设立独立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各分支机构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处置工作,从而在原有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相分离。同时,要明确划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两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以避免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其次,实行人员分工负责制,建立分层次的管理制度。应该按照借款人借款额度的不同分别由经办行(社)的行长、信贷科长或信贷员承担贷后管理责任。必要时可由上级行(社)的贷后管理部门对某些贷款直接进行贷后管理。第三,加强对贷后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重点培训宏观政策、产业知识和财务分析技术,提高贷后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能力。第四,建立并使用《贷后管理手册》。《贷后管理手册》应一户一册、一年一册,主要用来系统记录贷后管理的各项工作,年终作为贷款档案的一部分统一装入贷款档案,作为贷后管理记录和对贷后管理人员工作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贷后管理检查体系

一是明确检查时限。应对首次检查时间和日常检查频率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大额或者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要适当增加检查的次数。贷后检查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随时了解借款人的动态情况。二是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贷后检查要实行规范化、格式化作业,应根据贷款种类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检查底稿。同时,还应实行双人检查制,对所有的贷款都进行实地检查。三是明确检查的内容和重点。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是否全面履行合同,借款项目是否正常进行,借款人的法律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借款的偿还情况,抵押品可获得情况和质量、价值等情况。四是贷后检查报告应该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确保检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可用性。五是建立贷后检查再监督机制,指定具体部门负责对贷后检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三)及时预警,构建贷后管理预警体系

一是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对外要与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从外部获得可用信息。对内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从会计部门获取借款人现金流量、结算频率、账户余额等情况。要通过内外结合,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贷后风险进行动态量化分析,并与定性分析结合后综合考虑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要尽可能地对贷后风险进行数量化的计量和描述。三是消除认识偏差。改变对“优良”客户贷后管理相对宽松的做法,特别要重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识别。四是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要实行贷款风险分析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信贷员对每笔贷款的风险情况进行集体分析,对于需要进行风险预警的,要及时向贷后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要坚持审慎的风险评定原则,对于预警信号要宁可放大,不可缩小;要宁可错报,不可漏报。五是实行督办制度。对于发出预警信号可能形成损失的贷款,应指定部门、指定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行贯彻实施。

(四)加强内控,构建贷后管理奖惩体系

一是加强内部检查,建立横向制约机制。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坚持做到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季都要进行抽查。二是明确不同岗位和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放款操作人员就要对操作性风险负责,贷后管理人员就要对检查失误、清收不力负责;同时,高级管理层也应当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责任编辑 代金奎)

猜你喜欢
贷后借款人预警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措施和方法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关于“债”的事儿,你必须知道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小微企业借款人
舒兰农商行 陆续出台两款贷后管理实施细则
热词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常回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