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轫迹

2009-02-08 01: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演进启蒙思潮

陈 萍

摘要:文革结束后,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合谋的倾向,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既有渴慕西方现代化的同质性诉求,又有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潜在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启蒙主义逐渐丧失批判和诊断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走向了分化,但是启蒙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方式,仍然具有存在的理由。

关键词:启蒙;新启蒙主义;思潮;新时期;演进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40-04

一、启蒙的开启、中断与复归

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启是由五四启蒙运动来承担的。启蒙的向度就是反传统与追求现代性。按照康德的说法,“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所谓启蒙,也就是一种“去蔽”,把人从蒙昧状态中释放出来,使之独立思考,勇敢地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在欧洲,“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它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教会式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的全面颠覆,带来了世界关系的根本性移位和欧洲的完全更改”。在20世纪的中国,启蒙运动一直以“重估定一切价值”的激进姿态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寻求西化现代性的文化前景。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曾不遗余力地反叛传统,宣传以科学、民主、自由和个体价值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观念,掀起了一场现代性的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其激进的启蒙色彩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由于内乱或外患,启蒙的进程屡屡遭受挫折,尤其是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被虚幻而强大的集体主义所淹没,启蒙主义传统在非常态的政治社会环境中无法延续。

文革结束后,配合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作为推进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资源。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承续,始于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1977年《班主任》的发表,预示着启蒙主义文学新时代的开启。最初的启蒙命题的复归走的是近代启蒙主义以及五四问题小说的思路。如《伤痕》,它通过中国人历来最牢不可破的学院感情的破碎把现代专制迷信的危害剖析出来,深刻地描写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提出了对文革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要求。进而中国当代作者将目光推向更远处。《李顺大造屋》、《剪辑错了的故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思“大跃进”以后中国农民的命运,《天云山传奇》、《灵与肉》等反思“反右”扩大化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在对文革为代表的极左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反思中,知识界策略性地把这段时期的文化系统判定为封建性质,顺理成章地恢复了五四启蒙主义的精神话语。其后,经过关于“主体性”和“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恢复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话语体系,五四文学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二、启蒙主义向新启蒙主义的转换

启蒙主义是何时转向新启蒙主义的呢?

有关新启蒙的论述,都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初新启蒙主义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合谋倾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告别“文革”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宏伟叙述,“新启蒙主义”展开其意识形态实践——更准确地说,后者正是前者的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开明派”与精英知识分子(二者也是相互渗透)的鼓动、参与下,在“新时期”这个神话时间的伟大起点上,迎合了逝去未远的集体性的创伤性记忆,“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获得了强大的合法性和感召力,成为解释历史、塑造未来的思想力量:通过“反专制”、“反封建”的叙述,它以隐喻的方式将“失效的”实践界定为蒙昧时期,将融入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标举为一种普世的道路。确实,最初的“新启蒙主义”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下活动的。

鉴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启蒙运动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亲和状态,许纪霖把新启蒙主义话语的正式形成推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果说社会/政治变革的源头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话,那么,作为新启蒙运动前身的思想解放运动,则起源于稍早一些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了改革和开放加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首先是因为周扬等人都是体制中人,虽然不再处在权力的中心,但不少人仍然居于体制的核心地带,一方面众所瞩目,另一方面也是靶心所在,当1984年初主流意识形态以‘清理精神污染为名对之打压时,体制留给他们回旋和发挥的空间便越来越狭隘。思想解放运动欲保持与发展自己的思想成果,必须在体制的边缘和体制之外,开拓一个新的思想空间。其次,‘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解放运动,既然已经逼近了原典,那么其内在的逻辑便决定了非从老祖宗那里解放出来,便无法继续向前发展的定势。事实上,现代化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大量问题已经远远不是马克思早期思想所能解决得了的。因此,中国思想运动不得不以一种新启蒙的方式容纳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这样,作为思想解放运动逻辑和历史发展顺乎自然的结果,新启蒙运动便呼之欲出了……新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延续,但它的重心却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政治变革的话,那么,新启蒙运动的诉求却转移到了所谓的‘文化的现代化上。”汪晖也指出1984年后新启蒙主义的变化态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的针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之后,“新启蒙主义”思想运动逐步地转变为一种知识分子要求激进的社会改革的运动,也越来越具有民间的、反正统的和西方化的倾向。如果充分考虑到新启蒙主义的新特质,我们倾向于把1984年后的启蒙主义称为新启蒙主义。

学术界关于新启蒙主义的具体含义以及与五四启蒙主义的区别,并没有形成严密系统的解说。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启蒙文学研究的张光芒认为:“作为文学启蒙的逻辑前提,历史带给新时期与‘五四的文化障碍及由此激发的思想反弹力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救亡的时代主题与‘立人的启蒙任务是以胶着的状态纠缠在一起的,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形而上层面上的人性开掘受到过多的

猜你喜欢
演进启蒙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