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觉锻炼能力的培养

2009-02-07 08:43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习惯

胡 勇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体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拓展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核心之一。特别是近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等几部委提出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自觉锻炼能力和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觉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老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习惯、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

一、警惕大环境和小局部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可强健的体魄不是一朝一夕锻炼得来的,也不是心血来潮偶尔去锻炼一下就拥有的,而是一个人在他的少年、青年乃至一生中不懈的追求才能获得的。

(一)体育课课时不足,多数被文化课挤占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学生除了每周二节体育课和每天的广播体操外,几乎没有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谈不上“自觉”二字了,虽然教育部对中小学生体育课时做了调整,但现在在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无法真正落实,大部分学校仍只停留在文件上。

(二)中考和高考的体育学科考试成绩只计部分分或作参考数据,无实际意义

目前还有许多地方的体育学科中考成绩部分计入总分或只作参考数据,高考体育学科的成绩更是没有实际的意义;鉴于这一点,有哪个学生乐意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花费精力做“无用功”呢?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却也是一部分学生忽视体育锻炼而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学生的部分体质数据多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已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尽人意

学校学生多、场地小、设施简陋,在多个班同时上体育课时,更显示出场地空间窄小和器材的短缺,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就更无须说了。这就极大地影响了锻炼效果和运动量,使得部分身体素质弱的学生没有体育兴趣。

(四)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贫乏

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觉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及初中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的检测,加之体育课上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也严重打击了体育老师的积极性,好多稍有危险的教学内容干脆就删除,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二、加强中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一)以养成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态度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我校学生体育学习习惯较差以及课堂秩序较乱的现象,我认为首先要通过狠抓课堂常规来促进学生的自觉遵守体育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自觉行为;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机能,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作为学习态度纳入体育课的平时成绩,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与加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比例,以此来促成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以引导为方法,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

现代课程所要关注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需求,不符合学生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则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动机,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又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体育需求,他们对体育需求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如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轻松的体育项目,而对一些单调的、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完成,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却不喜欢。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和教育。

(三)以提高健身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只有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自觉锻炼习惯的目的。而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自主体育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制定健身计划,并对自己健身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自锻意识与健身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纳入评价与考核内容,通过发展学生的健身能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与锻炼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自觉锻炼习惯的课程目标。

三、培养自觉锻炼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常常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与认识紧密相关,因此,只有通过教育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使学生将参与体育锻炼变成自觉的行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新的理念与教学目标,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并将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理念的沟通,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充分利用序言课,将新的思路与新的要求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要求学生针对目标与理念进行书面理解与建议,并制定学习目标,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定期通过书面交流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近期学生自己的表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教师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书面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达到师生理念的共识,为教学活动及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近几年我校为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每年举行运动会,每学期举行班级篮球赛、拔河比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

体育活动加强安全教育,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体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求知欲、表现欲强,可塑性大,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高峰期;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要抓住这一紧要时期,对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意义的教育,加强自觉锻炼方法的引导,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锻炼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认识到体育锻炼是祖国的需要,是一生幸福的需要,健康是一生的追求的目标,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习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