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业兴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现在农业院校中《作物育种》的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东北地区的作物育种现状,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举措。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等方面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立足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作物育种 实验技能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的出台,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事农业工作者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今我们却面临农业科学工作的短缺问题,因此农业院校如何去培养更多农业科技工作者,来弥补人才短缺,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我们首要任务。
2现状分析
(1)专业育种人才短缺。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难找,毕业生找对口的农业单位难寻。如学种子检验去从事农药的促销,搞育种的科研单位不研究育种却主要经营种子推销。
(2)专业定位南辕北辙。当今大多数农业院校,专业面复杂,不具体,课程内容陈旧,专业定位不准确。而且育种教师实践技能相对降低,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设备短缺,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强,因此毕业生的基础理论较差、知识面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弱。
(3)现在学生的教育偏离教育政策中心轴。学校近年来虽然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特虽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受大环境的影响,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收效不显著,反映在毕业生身上则多为急功近利,不喜欢从事农业生产等因素。
(4)育种信息传播速度受到阻塞。农业育种的前沿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慢,因此学生获取新信息速度受到影响,如果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存在差距,我国不能有效地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育种模式,不能及时把信息传播出去。
(5)现在大多数农业院的育种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知识陈旧,实践环境恶劣,外界环境变化快,理念根不上外界育种环境的变化。二是实践大部分是在假期,如假期时不正是北方育种的杂交授粉时期,而是学生正好放假。三是育种比较辛苦,特别是女同学不愿意下地。四是育种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必需充分结合的学科。理论课太难懂,而实践又太辛苦,实践效果不好。如果不能较好实践去理解理论的话,课程比较干枯。
基于上述原因,而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育种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农业院校作为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高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适合本地区和本领域内农业育种专业人才,是一个新农村建设下的一个重要任务。农业院校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农业院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方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我的教学模式,实验条件有待改善。近五年来,我们在大田作物育种教学中实施了改革。下面就谈谈几个方面的改革情况。
3 教学改革探索
3.1根据学校和专业设置课程定位
《作物遗传育种》为农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结合遗传与作物育种的发展动态和新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引入反映学科前沿的成果,继续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探索适合新农村育种人才。
3.2科学地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1)理论内容的整合原则:①基础性原则,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性质,重点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教学内容。②完整性原则,作物育种学是一门整体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选育作物新品种和繁育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由于受学时限制,课程内容割裂,失去完整性。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将各种大田作物的特殊性作为一般性的实例,揉合到各章节中。③适当增加新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一些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一些陈旧冗余的内容。同时在每节后增加了当今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④实践驾驭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环节主要是验证一些理论。
(2)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突出了作物遗传育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精选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永久制片观察;花粉母细胞涂抹制片;根尖压片技术、石蜡封片技术和永久制片技术;植物多倍体细胞诱发与鉴定;育种试验地的田间设计与播种;小麦有性杂交技术;作物田间(下转第35页)(上接第33页)选择与室内考种。对于实验中不能安排的其它内容,通过观看录像弥补其不足。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育种基地培养学生。
(3)制定教学大纲,合理分配学时。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经多次研究和修改,编制了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32学时,实验实训课16学时。
3.3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走上科技轨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表达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把以文字表达感到单调枯燥的内容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表达出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通过短片形式展示各种作物育种过程,让学生在做实验前有一个感性认识。补充新概念和新理论,并较多地运用动画、录像和实物图片的演示来阐释课程中的难点和要点,在教学中获得良好效果。此外还有现场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育种这项坚苦复杂的工作。
(2)传统与现代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交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掌握育种学的抽象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改变过去老师满堂课教师讲学生听,在授课风格上,首先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当今学生最感兴趣的人或事为案例的突发点,同时层层递进,并选择一些内容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3)内容丰富的网络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教学,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我们建立了课程教学的网站、实验模拟FLASH动画短片,课件、习题库等。这些都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网站同时提供师生交流平台,来解答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一些问题。同时提供了毕业生、在校生互动平台,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所想和育种工作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互相探讨交流。
3.4 实践环节的改革
科学合理调整实践教学时间段和地点,强化实践教学综合性和设计性。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是作物育种的主要途径。作物有性杂交技术是杂交育种的关键技术。东北春播作物大多在7-9月开花。为此我们调整实验的顺序,第一种方案是安排一些早熟作物,在6月份开花,因此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作为作物杂交和自交技术实验课、并有大量植株正在开花的实验田进行,让学生不仅掌握杂交技术,还能观察到自己杂交实验的结果,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方案是安排部分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有偿实验活动,参加一些制种公司杂交授粉等工作,学生不仅实地观察调查育种过程各个试验圃的设计与布置,而且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写出实习报告,培养学生分析、动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整个实践环节通过校内实验室、实验田和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在产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过程中,提高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相应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专业综合人才。
4 结论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培养一部分优秀的育种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介雄.抗冷水稻的生理生化特性[J].种子,2003(4):44~50.
[2] 李霞,戴传超,程睿等.不同生育期水稻耐冷性的鉴定及耐冷性差异的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06(1):76~83.
[3] 周上游.作物栽培产品研究的展望[J].作物杂志,199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