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宜祠
摘要教师的职责神圣,担负着振兴民族希望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中国的中学教育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每一位地理教师将面临着挑战,在教学思维、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转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
关键词网络 地理教师 教学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职责神圣,担负着振兴民族希望的重任,正如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网络中国”,我国政府在《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在2010年前……计算机进入25%的家庭,进而在2020年实现50%的家庭普及计算机。可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与时俱进,掌握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是个重要的课题。
1 网络环境概念释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6月止我国网络普及率为12.3%,2008年6月止为19.1%,2009年6月止为25.5%,每年增长近7个百分点。从中央至乡镇贯通的“电子政府”正在逐步建成,农村学校网络教育也逐步完善,民众也将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进而形成互相联结的“网络社会”。
因此本文中的网络环境主要是指教育行政处于网络化管理,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教师有电脑使用,学生家庭拥有电脑,教师、学生处于触手可及获取网络信息的一种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管理网络化、学生知识结构、家长教育观念都在不断地更新,教师压力加大,融入网络社会迫在眉睫。
2 教学技能的转变
21世纪中国的网络迅速发展,电脑将当深入到平民百姓家,作为教师,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所以地理教师应该:
(1)必须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网络以其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能迅速地传播各种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的图书馆,能让你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要让网络为你所用,就必须具有键盘技术和网络知识,况且学生中不乏网络高手。
(2)能敏锐地即时获取地理信息。既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学参考,又能从网络中随时随地搜寻地理教学信息,了解地理学的最新变化,阅读有关地理学文献,给学生以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知识胸怀,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3)善于整理与分析地理信息。能利用网络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而又形象的图表、视频等形式储存电脑或者U盘中。这些资料的储备,将为以后的每一堂课,带来生动活泼的气氛。
(4)具有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播放短暂、零碎的电子资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实效,如能将收集的地理信息和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展示地理事物特征、揭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5)驾驭多媒体课堂的能力。播放课件是动手操作的简单问题,而真正的上课决不是播放几段录像那样简单,多媒体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学生的思想、注意力是随着教师的语言转移而转移,教师的激情要将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升华,而不是用精美的画面去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
3 对学生认识的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地理教师也不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方法层次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首先,正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家乡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家乡实际,提出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探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正视学生的地理知识需求。初中地理教学大都是作为考查科目,学校把精力集中在统考科目上,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学生需要用地理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拓展他们的视野,给他们在语文及其他学科中以支撑。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样为他们以后的环游以帮助,很多往返于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政治家都受益于中学时代所学的地理知识。
第三,正视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中的信息地位。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的传递越来越迅速,任何人都能够平等地享有信息,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面对学生,教师将更加要讲究教学民主,在信息对等的前提下,教师将不再享有这方面的“特权”。例如,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标准值、韩国首都名称的变化等,稍不留意,教师就会落到学生的后面。
4 教学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育中,一支粉笔一本书,有时加上一幅挂图或地球仪足以应付一节课。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也装备电脑,有了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师,也要求去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熟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给师生带来新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课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地理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5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方式,在网络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后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分组教学和布置学习任务,开展素材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等,都将成为地理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
此外,还需要地理教师能帮助学生经常利用网上的地理信息资源,参与平时的课堂教学。譬如,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何查询有关的资料,如何分析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等。
如在网络教室中上地理课,应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不必拿课堂教学的办法去生搬硬套。在教学时间、人数以及教学的内容上,都应当有灵活性,学习的内容不必受课本的限制,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讨等。在网络教室中学习地理,学习的目标更应当侧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 网络身份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授课者的身份出现,课外,教师可以博客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教学研究。“教师博客”是教师利用博客,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彰显自己的个性,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的普及,将在传统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
2004年年底,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就引进了“成长博客”,利用博客交流的形式开展业务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王金战,坚守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到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2003年,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和北大,他在自己的博客中与学生、家长们相互沟通。可见,教师博客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的一个愈显重要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搬上网络,学生们也多了一条学习的途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新的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网络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国的中学教育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每一位教师将面临着挑战,在教学思维、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转变。作为教师,要共同致力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树东.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玉玲.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
[4] 赵树然,王艳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