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成长战略偏好分析

2009-02-05 03:56卢琇妍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国企业经济转型

卢琇妍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假设中国企业根据经济转型期制度、政府、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采取与其他国家企业不同的成长战略,具体为制度导向战略、政府导向战略和市场导向战略,以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规避制度、政府、市场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OLS回归分析检验了上述假设。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三种成长战略对中国企业成长都有一定影响,这也初步证明本文所提出的三种成长战略分类假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经济转型 中国企业 成长战略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更加密切的相关关系。作为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企业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战略上的偏好。本文从转型期民营企业外部环境的特征出发,试图找出新的成长战略类型,提出中国民营企业的三种战略偏好:制度导向型、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

经济转型期企业成长战略的三种偏好

(一)制度导向战略

制度导向战略是指由于转型期制度特点,如新旧制度的摩擦、新制度的幼稚性和不完整性,企业利用这些制度上的特点来实现成长的战略。比如,民营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的“打擦边球”现象就是利用制度上的漏洞(institutional holes:Burt,1992)。转型过程当中,如果接受方有足够的能力,那么有可能采取积极行为,努力改变外部环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但对于个别企业来讲,它们只能采取一些消极行为,违法乱纪或者“打擦边球”。

制度导向战略的典型例子是改革开放早期在浙江省盛行的挂户经营、戴红帽。Parris(1993)称它为“创造性的骗术”。所谓挂户经营,就是各种不具备独立的生产经营地位的家庭或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合体,将其生产经营活动挂靠在具有法人资格的公有制企业(或者政府)名下以便开展其业务的一种经营方式。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国家关于农村个体经济的政策限制在条文上出现了松动,但是实际的政策气氛和下级执行层的行动不配套,使得农村的家庭工业仍然难以求得生产经营上与国有或集体企业同等的权力。再加上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在关于“公”和“私”的价值判断是很偏向公家的。在这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背景下,个体私营企业尽可能地摆脱政治、文化、业务的约束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戴上了红帽子,一直维持到1990年,当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得到确立后才开始摘帽。

另外,周其仁(2001)对麦高文的案例分析认为,一些特殊的企业家,不同于一般企业家对产品、技术和商业组织创新过程中的盈利机会敏感,他们对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盈利机会敏感并带头提出游戏规则的创新,这些特殊企业家被称为“制度企业家”。这种观点也间接的支持本文的“制度导向战略”的可行性。

(二)政府导向战略

政府导向战略跟政府职能转换息息相关。随着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转变到退出微观经济活动,政府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上失去了相当部分主动权,政府要想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加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需要企业代替政府完成政府的业务。而民营企业为了解决各种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依靠政府获取所需资源。就这样,双方的利益达成了共识,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战略来跟政府(部门或个人)进行谈判,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

政府导向战略在中国企业的战略构成中占有比西方企业重要得多的地位,是由于中国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导向和政治和司法体制的特点,以及所处的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中。政府导向战略要求企业要把合理处理与政府的关系置于重要的地位,通过大力支持政府的改革,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积极组织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适当让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三)市场导向战略

市场导向战略跟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而随着转型的逐步推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熟了,它的游戏规则越来越接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因此,企业拥有敏感的市场嗅觉,实行市场导向战略,取得成功。根据目前进行的各种以中国企业为调查对象的实证分析结果,“市场导向水平”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市场导向下,企业要以顾客现实或潜在需求为中心,综合竞争对手战略目标,协调各部门活动,把企业资源及能力整合起来,形成对顾客需求、竞争对手行为等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奠定坚实基础。而这种机制在转型期的中国也不例外。

战略是企业在适应内外部环境时决定该行为是否适当的主要标准。战略不仅被动地对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反应,更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主动地改变企业。因此,战略是否适当、是否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成长。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原因,经济转型期的管理者所感知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感知的内部变革的需要,要保持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假设上述的三种成长战略偏好对转型期中国企业成长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假设。

关于企业成长战略偏好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为了证明成长战略偏好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本文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采用email、采访、邮寄等多种方式对浙江省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收集了155份有效问卷。主要样本特征为:被调查企业的存在年限有1-5年(17%)、6-10年(34.6%)、11-15年(23.6%)、16-20年(13%)和21年以上(11.8%);资产总额有50万元以下(1.3%)、50-500万元(16.8%)、500-5000万元(34.2%)、5000万-5亿元(26.5%)、5亿元以上(19.4%);属于制造业的有114家,占73.5%,正反映了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的行业结构;所在地为杭州和台州的分别占41.9%和14.2%,占了整个企业的55.1%;在登记注册类型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和占74.2%,过去流行的股份合作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仅仅有8家,还不到1%。

(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把成长战略分成制度导向战略、政府导向战略、市场导向战略,探讨这些成长战略对企业成长是否有影响,而用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来衡量企业成长。制度导向战略由三个变量来组成;政府导向战略由五个变量来组成;市场导向战略由五个变量来组成,而通过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来进行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的组成和因子组成的成分基本一致,各因素的Ch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625、0.870、0.862。

通过SAS统计软件,运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了回归分析,探讨各成长战略对浙江省民营企业业绩的影响程度,以检验两者之间的假设。结果显示:在置信度均为90%的条件下,成长战略因素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比如利用现有制度的缺点;进行有利于政府政绩的投资、对政府的各种活动提供财政支持;迅速掌握行业环境变化、迅速传播市场变化信息、迅速传达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定期会议等变量都对企业成长有显著影响(见表1)。

成长战略对经济转型期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

(一)制度导向战略的影响

被调查的企业仍然研究当前制度的真空领域,利用现有制度的缺点,经常尝试进入新的领域,这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执行“打擦边球”战略。中国正处于传统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转型过程中,支撑市场机制运行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在建设中,政府干预(市场化或非市场化)行为依然普遍,民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不确定,这给市场主体的运行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促使广大企业做出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选择。它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成长,不得不采取某些替代的组织行为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为了规避非正式制度所带来的风险,民营企业寻求建立社会网络和个人关系网。而为了降低正式制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充分利用其不完善性,民营企业又进行“打擦边球”战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分析显示,其作用反而为负。根据这一结果本文可以初步判断,利用制度空隙的“打擦边球”战略已不再是万能的,其效果反而越来越下降。

(二)政府导向战略的影响

被调查的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实际上并不积极地采取政府导向战略。这是因为被调查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难以执行在问卷上提出的那些大事项。唯有从财务上支持和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方面,他们稍微有作为,这是因为财政支援一般根据自己的能耐能出多少钱就出多少钱,不被企业规模束缚,而且政府对这方面的要求也相对强烈。虽然浙江民营企业不那么认真地执行政府导向战略,但其战略的效果相当可观。五个有关变量当中,除了雇用下岗职工或兼并亏损企业,其他事情对企业业绩都有积极影响,说明政府导向战略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度不亚于国有企业。这回归分析结果说明,虽然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相当有成果,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式的政府导向战略目前仍然有效。

(三)市场导向战略

在三大成长战略当中,被调查的企业采取市场导向战略的力度最大,而且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完善,适当地执行市场导向战略使得该企业业绩提高。由于历来“崇商”气息浓厚,浙江人很早就有经商头脑,而且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而他们凭着对市场(顾客)需求的敏感嗅觉,再加上中小企业在传达信息速度上的优势,进行了积极的市场导向战略,取得了比其他地区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成果。

本文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初步提出了新的分类,而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其构思的可行性。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仍处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仍然很大,因此企业应该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适当地运用制度、政府、市场导向战略,以规避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风险,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锦清,王大勇,赵常春.论中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战略[J].民营经济,2006

2.于亢亢.基于制度基础观的中国企业成长战略[J].管理,2007

猜你喜欢
中国企业经济转型
中埃跨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与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