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弱势群体资本性资源缺乏与耗散结构贫困循环

2009-02-05 03:56杨礼琼胡宏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

杨礼琼 胡宏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转型与分化加剧是我国弱势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理论,并阐明了理论的假设及主要观点。最后,本文提出了该理论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前瞻。

关键词:弱势群体 资本性资源 耗散结构 贫困循环

本文分析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贫困群体产生机理提出“资本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观点,即“群体弱势地位→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缺乏→其他方面资本性资源获取率低→资本性资源总体缺乏→群体弱势地位巩固→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缺乏……”,并通过对典型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证明其相对弱势地位根源于其资本性资源缺乏,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贫困进一步制约其他方面资源获取,最终导致资本资源占有总体缺乏,而资本性资源缺乏会进一步减少系统内部熵值,因获取低于耗费,并最终陷于新一轮贫困陷阱,形成非理想的“均衡状态”。

理论准备与理论提出

(一)理论基础与准备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谬尔达尔(Myradal)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他认为,社会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各种经济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个因素变化可以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反过来推动初始的那个变化。他指出,如过低收入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的原因来自社会、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其中资本匮乏和分配不平等发挥着重大影响。他认为,增加穷人的收入,就会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营养状况改善,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反过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反之,将是一个循环下降的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列戈金1969年提出的。他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值后可能发生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能量和分子,会发生自组织现象,形成相互协同现象,结构趋于有序状态。这种非平衡状态下新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美国数学家维纳认为,一个体统的熵就是他的组织程度的度量。普列戈金认为,任何物质体统的总熵量变化量都由两个部分组成:ds=des+djs,其中ds是总熵变化量,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djs是系统内部自发引起的熵。

此外,他们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式系统。随着社会发展,各个子系统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出现不平衡、不适应状态。社会结构不断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循环往复,社会结构由无序→有序→新的无序→新的有序不断演进。根据熵增原理,他们提出经济系统的熵值及其熵流的大小取决于其耗费和获取生活物品数量。如果物品获取等于耗费,则系统内部增墒被输入的负熵流抵偿,系统处于均衡状态;如物品获取低于耗费,则陷于贫困;如果物品获取高于耗费,则系统会发生突变,飞跃到分支演化充分的“先进”系统。

贫困循环系统动力理论。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由于资本匮乏,供给处于低水平状态,进而造成低水平需求,而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进一步制约资本形成和生产率提高,最终造成低产出和低收入,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同时,低收入造成低购买,进而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不足造成生产率低和收入低,完成第二个循环,如图1所示。

(二)“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理论提出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的理论观点。观点核心内容是个体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弱势”源于资本性资源缺乏,而弱势反过来也加剧了资本性资源缺乏,最终造成社会个体或群体资本性资源总体贫乏,弱势地位实现低水平量化循环,即“个体或群体弱势地位→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缺乏→其他方面资本性资源获取率低→资本性资源总体贫乏→群体弱势地位(巩固) →新一轮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缺乏……”。

假设: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地位是可以衡量的,即可量化为一定的值,而其值的大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和群体系统内外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状况,社会地位值的大小表示为熵,熵值大小决定于个体或群体系统内资源占有和利用所产生的效能;熵值随个体或群体系统内外资源占有和利用状况而改变,社会地位是在不断循环中变化的,可以出现水平循环、上升循环和下降循环三种情况,个体的社会地位是可以上升、下降的,也可以保持相对不变;个体初始社会地位值遗传于上一代,是上一代给予或遗留的,其大小基本由上一代社会地位值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如下:

社会个体或群体的弱势地位源于资本性资源缺乏,而个体初始资源占有状况由代际传递产生。本文认为,人类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体社会地位区别源于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别,而个体初始资源占有由代际传递产生,即由个体上一代给予、遗留决定,可见,个体与群体初始的“弱势性”和“强势性”由上一代决定。

资源占有和使用状况决定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地位。鉴于资源,尤其是资本性资源(能够带来自身效用之外新收益的资源)的资本性,资本性资源占有的多寡和利用的有效性往往决定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地位,即是否处于弱势。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衡量,且可看作是系统的熵值,熵值决定于两部分,个体和群体系统内部各资源相互作用带来资源变化;系统内外资源交流、作用的开放程度与有效程度带来的资源变化,即,其中,为系统熵值,本文也指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值,为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即由于新的资源获取和耗费引起社会地位变化后的值,是系统内部自发引起的熵,即个体或群体积极而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激发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后的值,是系统内部、外部资源相互作用而彼此激发从而产生的新增的熵值,即由于个体新获取资源与原有资源相互激发,产生了超过原有资源决定的社会地位新增加的社会地位值。

个体和群体系统熵值是可以改变的,即社会地位可以改变,强势与弱势可以变换。如果新资源获取等于资源耗费,即个体和群体占有的资源状况未发生改变,此时,系统处于均衡状态,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不会改变,社会地位维持现有水平循环;如果新获取的资源低于耗费资源,则系统失衡,个体或群体将陷于贫困,并可能出现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的循环;如果新获取的资源高于耗费资源,则系统会发生突变,发生质变,从而出现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循环。

破解“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的思考

“弱势群体”初始的“弱势”地位是代际传递的结果。鉴于本文理论分析指出,系统内总熵值是社会地位取值的具体量化,而初始熵值源于代际传递,基本不可改变,所以,只能增加后天资源获取量来增加系统内的熵,并促进已占有资源的使用和相互作用,最终增大总熵值,提高社会地位。所以,本文提出改变“弱势群体”的相对弱势地位,摆脱“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国家和社会支持、帮助力度以增加弱势群体的初始熵值

既然弱势群体的初始弱势地位源于家庭的代际传递,所以,改变先天和后天资本性资源获取都不能寄希望于家庭自身,只能通过国家和社会支持、帮助,从而实现将国家、社会的支持“嫁接”到初始熵值上,这从根源上改变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有助于增强弱势群体获取新的资本性资源的能力,从而更易摆脱弱势地位,挣脱新一轮的“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

以本文典型样本贫困生群体为例,因为家庭贫困,贫困生入学时可能欠学费、书费等各类费用,生活拮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通过助学贷款机制和其他资金支持措施,为贫困生群体“补足”了初始资本资源,这有利于保证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能有效地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自信,他们可以和非贫困生一样竞争获取新的资本性资源,从而改变相对弱势地位。

(二)加强资本性资源向贫困弱势群体的倾斜

通过国家社会帮助,“嫁接”方式帮助非贫困生群体提高了初始资源占有状况,但这仍是不够的。本文研究发现,后天资本性资源获取对系统内总熵值影响比初始值更大,所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还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社会形成某种意识,加强对资本性资源向贫困弱势群体的倾斜,降低弱势群体获得资本性资源的门槛,从而使弱势群体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新的资本性资源,从而帮助其摆脱新一轮的“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改变社会地位相对降低的局面。

以贫困生群体为例,贫困生活的助学贷款后弥补了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低的问题,但仅通过这一条是不够的,因为:首先,“嫁接”方式增大弱势群体初始资本性资源的成本过高,不易使所有弱势群体成员都能受益,正如让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获得助学贷款需要极大资金资本支持,完全实现难度相当大;其次,鼓励、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他新增资本性资源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贫困生获得新增的资本性资源,能够更大、更持久、更深远的帮助贫困生摆脱“贫困循环”。

(三)增大弱势群体非物质资本以激发其物质资本获取能力

鉴于各项资本性资源相互作用,尤其是新获取资源与原有资源相互作用会增大系统内的熵值,本文建议,在全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物质、财富有限时,可以通过增大弱势群体的非物质资本,激发其物质类资本性资源的获取,并增大系统总体的熵值,从而可以更低的成本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笔者认为,增大贫困生非物质类资本性资源将有助于全社会以更低的成本帮助贫困生群体摆脱贫困,如可以通过鼓励贫困生参加学生组织的相关工作,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并给予支持,还可以加大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促进贫困生心智健康发展,这些措施成本低,但对于改变贫困生惯有思维、自卑心理,健全其性格和人格有深远意义。而这些措施必将使贫困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大大提高,比货币救助更有意义,对贫困生摆脱新一轮的“资本性资源缺乏——耗散结构贫困循环”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从松.大学贫困生贫困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2

2.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