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研究

2009-02-05 03:56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大学生

李 超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现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分析了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期望、就业的关系,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特点、条件,构建了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 人力资本 投资模型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从人力资本角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在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双重机制与就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与择业等角度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不过目前关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研究文献还相当少,现有的研究在内容上一般集中在大学生就业角度,理论上还局限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简单介绍,在研究方法上,仅仅套用一些简单的理论模型,没有结合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形成现状、特点等进行方法上的创新研究,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本文在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人力资本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及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特点,构建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模型,以期拓展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概念模型与理论框架

(一)人力资本概念研究

亚当•斯密和马歇尔首先开启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之源,他们认为在各种资本的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但真正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形成则是基于J.Micer、T.W.Schultz以及G.S.Becker等经济学家的开拓工作,J.Micer(1958)认为人力资本是指蕴含于人体中的各种生产和积累的技能的存量总和,T.W.Schultz(1960)提出人力资本是人们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收入或两者的源泉,是劳动者时间价值-收入提高的最主要的源泉,没有人能把自己同他或她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T.W.Schultz ,1971)。G.S.Becker(1964)认为,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并指出“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之后他把这种投资总结为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1975),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G.S.Becke,1987)。国内学者如刘迎秋(1997)、李建民(1999)、李忠民(1999)、周其仁(2000)、张军(2000)、焦斌龙(2000)、魏杰(2001)、方竹兰(2001)、程承坪(2001)等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大多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定义人力资本,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生产性和价值性,尽管这为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奠定了基本依据,但是,还应看到他们大都忽视了人力资本内生性特点,未能有效区分人力资本同质性和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本重新进行概念界定以及分类研究,以更为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二)大学生人力资本概念模型构建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之中,投入到生产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个性、内驱力和努力程度等多个因素的价值总和,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存量。它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反映了人力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根据人力资本的概念,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大学生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人力资本的显性表现形式,更应注意隐性表现形式,即内生性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

(三)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期望

赖德胜对全国30所大学的2002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87%的期望第三年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表现出较强的工资偏好,工资收入始终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要指标。

实际上,J.Micer根据美国普查数据的经验,“学校教育与挣得之间简单的相关性是相当微弱的,挣得与学校教育年数之间的简单的可决系数对于全部样本来说仅仅是7%。在一系列其它变量被追加之后,甚至多重可决系数仍然相对较小”。大学生的收入期望仅仅是随社会的感觉而得出或者说某种程度是自己内心的简单想法,没有实际的数据依据。笔者对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500名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90%的大学生对于收入预期还停留在传统思维的水平上,教育的有形投入、家庭的期望、社会消费的潮流、传统“出人头地”观念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定位及收入预期,这种定位和收入预期很显然导致职业定位模糊、收入预期过高、社会责任弱以及心理压力大等不良后果。大学生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在观念上还是很模糊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方式、途径等与社会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就业

教育投资是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途径。本•普拉斯(Ben- Porath)提出一个人在他年青时,首要的是要专门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进行正规学校教育)。据他的失业风险理论,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只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失业事件发生风险。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失业的可能性较小,而人力资本存量小的人就业状况和适应能力与人力资本存量大的人失业的可能性较大。明塞尔也指出,“拥有更高教育程度和经验的工作者与他们的具有较低技能的同伴相比将享有更高的年挣得”,这是由于 “他们的小时工资率更高,并且一年中他们投入于有挣得的就业中的时间量更大”。在较低的教育程度和较老的年龄段上,就业与工资率相比较所具有的相对重要性将更大。在较低的学校教育水平上,教育和工作经验的各自影响在工资率的挣得和就业稳定性的挣得之间是平分秋色的。相反,在较高的教育水平上,这些影响主要是由于支付率或工资率的挣得而起作用的。显然,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类型和规格的人力资本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

冯蓓娜(2006)对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和所在的28个单位进行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相对不足的素质有“工作质量”、“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绝对不足的是“创新精神”和“外语水平”。“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各种能力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除了国家宏观就业形势外,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构建

(一)努力探索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也称为职业意向或者职业理想,是大学生人力资本内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即个人对某一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的内容一般来说包含两个层次:对职业的定位,也就是对职业的认识和倾向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探索问题,是大学生对一个职业能够提供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发展前景的综合衡量的结果;职业价值观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纬度的心理因素,体现主体对自身的评价基础上的职业认识。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社会认同、价值定位、自我理性、目标管理等素质。

(二)专业素质的培养

不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没有对专业进行仔细思考,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更多的时候是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另外,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也使大学生难以进行自我专业的选择。很多大学生把专业等同于职业,不仅没有职业探索的动力,严重的还自暴自弃。尽管部分高校采取低年级不分专业的做法以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但是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是做不到的。因此,大学生要做到两个理解:专业与职业和专业素质内涵。高等院校专业理念总的发展方向是“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对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通识教育,适当地增强职业化训练,以能够适应毕业择业的要求。

同时也应认识到,专业与社会需要关系具有双重性,即总有一些专业理论上较新颖,实践的匹配上是滞后的。还有一些专业相对于市场需要是过剩的,甚至是“陈旧”的。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不可能全部满意其专业选择是必然的现象。一个人能够胜任与专业不同的职业,其原因并非偶然的,究其实质是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缘故。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勤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够体现出其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进一步学习和适应新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基础。最初的专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良好平台,专业名称不等于专业能力,而良好的专业能力则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底气。

(三)职业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对于诸多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做法,很多大学毕业生表示不可理解。没有参加职业工作,怎么能有职业技能?其实工作经验并非简单代表工作的时限问题,而是某种工作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问题,换言之,工作经历并不能代表就一定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对于这项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加强而且是越早越好,利用专业学习时间、课余时间,通过寒暑假临时工作等方式在诚实正直、自我勉励、管理时间、团队协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以便为进一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构建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模型,如图2所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必须努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含量,练好“内功”,才可能谋得一席之地,开启自己的事业之门。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在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方向、策略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防范和规避。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山德拉•利维特(Alexa- ndra Levit)著,李政译,职业规划从校园开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刘爱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职业地位评价—以北大本科学生调查为例[J].青年研究,2005(4)

3.邢邦志.心理素质养成与训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