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2009-02-05 03:56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措施建议竞争力

王 帅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是我国现代服务贸易中的一种。我国此类贸易的竞争力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显得很薄弱,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三大逆差来源之一。这与我国逐年专利、商标的申请数量迅猛增长不成正比。本文利用TC指数对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我国发展专利和特许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 竞争力 措施建议

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中服务项下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它是涉及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关于非生产、非金融的无形资产(如:商标、版权、专利、设计)的产权交易以及通过许可协议对原产品的使用。相对于运输、旅游等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这种服务贸易属于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年期间,全球专利使用和特许服务贸易以年均11%的速度递增,高于全球服务贸易9%的年均增长率,在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也增加到了6%,发展相当迅速。但是,在贸易格局上,扮演主要角色的仍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而言,此类贸易仍处于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表1显示了2000~2006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一)总量方面

从进口方面看,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0年12.8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6.34亿美元,进口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且平均年增长率为31.5%,高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的年均增长率29.1%。

从出口方面看,随着近年来我国技术、信息的发展,专利和特许服务业的出口也不断攀升,2000~2006年的5年出口额也有了一定的增长,由原来的0.8亿美元上升到2.05亿美元。其中,年均增长17.4%,但是明显低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年均增长率30.34%。

(二)比重方面

由于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对于我国来说属于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其进出口所占服务贸易的比重都偏低,出口基本上在0.2%左右,进口比重虽较2000年有所上升,也仅占6%左右,并且从2002年至2006年所占比重的变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近年来,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并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专利和特许服务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幅21.8%,进口39.5亿美元,同比增幅20.2%,但是在服务贸易的各行业增长中,均列倒数第二。专利和特许服务目前已成为我国的国际收支仅次于运输服务业和保险服务业的三大逆差来源项目之一。

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竞争力

本文采用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指数,衡量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竞争力。TC指数是对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时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1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公式如下:

TC=(出口- 进口)/(出口+进口)

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其贸易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表明此项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近几年,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为-0.94,接近-1,说明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基本处于依赖进口状态。而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中,其竞争力指数也是最低的。

从其走势上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由2000年的-0.08上升到了2006年的-0.05。而在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断增高的同时,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基本上呈逐年下滑的趋势。

将我国的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与国际比较,本文选择了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处于前列的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与这些国家差距不是很大,但我国的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竞争力却在其中处于非常劣势。从2002年至2005年,除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竞争力指数处于波动状态,多数国家在此类贸易的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已经摆脱了竞争力指数为负值的局面,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此项贸易的竞争力指数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一方面我国的专利申请逐年大幅度增加:2005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增加了44%,创历史新高,成为世界第十大申请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而另一方面我国此项的竞争力却在下降。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专利和商标申请的数量虽然很多,但能用于出口的却很少。可见,目前我国只能称得上知识产权大国,而非强国。其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知识产权中关键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利并不多,世界知名商标的数量不多、影响力也不够。

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在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方面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要发展此类贸易,要有自己的技术和商标,并能将技术和商标出口。我国在技术创新以及鼓励出口方面的投入已经很大,但是这方面的竞争力仍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有逐渐恶化的趋势。本文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针对我国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高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而对于专利和特许服务,高级生产要素就更显重要了。

传统观点认为,高级要素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对于资本获得和人才培养,政府和社会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年均增长高达17.45%。在对研发投入方面,如果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的话,我国已经被认为是2006年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仅次于美国。但是,在诸如德国、日本等国家此项竞争力指数由负转正时,我国的竞争力仍不断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资本整体投入仍显不足。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很大,但是,2006年的投入仅占GDP的1.4%,而一般国外的科技投入会占到GDP的3%左右。如果按销售额计算,我国在2005年中国企业的研发费用仅占销售额的0.56%,特别是具有研发规模的央企技术创新投入额平均仅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5%,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资本投入方向的偏差。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亚于乃至胜于科研机构。以华为为例,2005年销售收入453亿元,研发与开发投入为60多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3%,但却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0%。从目前各国科研投入方向来看,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用于扶持企业,而我国科技投入的90%以上用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应当适当把研发投入扶持主体从科研院所转向企业,因为企业的研发效率更高。

(二)国内需求

国内需求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通过国内需求提高产业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前瞻性的买方需求起作用。所谓前瞻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思想前瞻。对于技术、品牌等需求的提高是随着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实现的。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企业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品牌。较高的回报是企业进行研发技术、建立品牌的动力。实践证明, 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产品的需求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目前我国人均GDP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国内需求的前瞻性给予企业这方面的动力明显不足。

意识前瞻。所谓意识前瞻,即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需要加强。我国对技术创新、品牌的建立已有所重视,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民意识却未能同步发展。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国内企业中占有相当一部分。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不会直接面临世界大企业的竞争,所以专利申请乃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至今仍很淡薄。此外,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也仅仅满足于盗版等廉价产品。这就更削弱了本身利润低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研发专利、自主创新的信心。因此,政府应当继续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对公民进行知识产权维护的教育,也应采取一些措施将鼓励中小企业的研发放在重点,如通过适当的政府采购制度安排,以扩大对中小企业某些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三)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

相关支撑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波特认为,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要形成高级的产业集群。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诸如中关村、东莞等科技园区。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起点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据预测,我国在未来会逐渐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这就为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科技园区中融合我国和外国的研发机构,借鉴高起点的技术溢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创新自己的技术,然后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研发中心,由此向制造业上游延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更大地发挥在工业加工和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逐步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加工工厂地位。

金融机构的支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可以为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其他各行业的盈利也将为这些金融机构注入更多的资金。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战后成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满足了企业技术创新对资金的需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先行融资,从而引导了民间金融机构的融资,进而带动了社会庞大的资金存量向技术创新转移。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同产业差异相关。若是一个企业所在地鼓励创新,有政策与规则刺激企业往训练技术、提升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去努力,企业就会有竞争力。另外,当地若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地提升与改进。

在竞争方面,目前我国关于专利和商标的竞争机制仍不够健全。我国一些技术产品一成不变的央企凭借其根深蒂固的行业垄断地位,对于获得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的动力和压力非常弱。从我国专利、商标申请的企业来看,绝大部分是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专利、商标申请的少之又少。因此,要想提高自主创新的市场竞争性,央企就要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制造出一种“鲶鱼效应”,促使央企走上“以创新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另外,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实行一些对中小企业专利、商标申请的优惠政策,打破大企业在专利申请上一枝独秀的局面。

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要将重点从关注技术发明转移到关注技术转化率上,真正以实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有些专利含金量不高,其专利转化的价值不大,有些专利往往需要昂贵的成本,即便真正申请下来却未必有厂家愿意投产。此外,我国尚未建立支持民间专利转化的资金、政策、组织体系,民间专利发明人获取资金渠道少,资金的缺乏也阻碍了这些民间专利转化的步伐。教育部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大量研究成果找不到出路,缺乏技术的企业又找不到新技术成果。克服这方面的问题,德国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们从一开始就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有实际目的地进行研究,研发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自然不会发生。

我国的专利和特许服务贸易在竞争力提高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大资本投入的同时,国家投资重点应当适当转移到企业上,特别是引入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转化的重视,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代中强.我国知识产权贸易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2.丁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9)

猜你喜欢
措施建议竞争力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推进企业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汉中市滨江新区绿地杂草种类特征及防除措施建议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浅淡如何发挥交通基础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日本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