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兰
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数学学得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也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但通过笔者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好多同学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又不得不学数学,结果变成讨厌数学,有的同学升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呢?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开放教学观念,搞素质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数学教学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再是文科的专利,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爱国热情,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统计图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从某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又如有个别差生有厌学情绪,笔者一般不批评他们,而是经常鼓励,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也不指责,而是轻松地说“没关系,这题你肯定会做!”然后让他自己检查重做,发现了错在什么地方后就表扬他;有时回答问题错了,不仅不批评反而赞许他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他的思维模式错在什么地方,让他轻松接受;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就轻松调侃“沉默是金,金子是不可能对别人说的”,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笔者渐渐发现他们数学课用心听了,而且经常举手回答问题了,逐渐喜欢上数学了。只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头上了。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循环往复、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学生学习就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首先要让学生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新教材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例如,讲平行线时提问“你喜欢滑雪运动吗?”由此引入到滑雪运动的关键是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体育课上玩的双杠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其次,可以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例如,试题: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为1∶2,则钢管刚好用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钢管有剩余,那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实例信息多而杂,如何分析所需的信息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时就要学生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再次,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加倍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只向学生提供枯燥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已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其实,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不只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要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数学教育本身讲究严密性,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故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时更应如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围,不必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允许学生有错误。其实错误也美丽,只有在错误中才能使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课堂上要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吸取新知识。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创造。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与广博的知识成正比的,如果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根本谈不上创新的。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走进生活,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